10年前,一对农村夫妇收养了一名被弃女婴。这个意外得来的孩子,让原本不能生育的夫妇俩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喜悦舒心,并给孩子起名杨舒馨。这个孩子患有天生无肛,善良的夫妇二人凑钱为她做了手术,帮孩子恢复健康。本以为幸福日子从此到来,结果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孩子还天生聋哑。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四处求医,10年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小草基金、玫瑰联盟向孩子伸出了援手,免费为她提供了助听器,小舒馨的世界从此变得热闹起来。
现场
失聪女孩听到声音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见到了小舒馨和她的养母冯志娥。小姑娘乖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总是笑眯眯,两只大眼睛到处看。冯志娥告诉记者,孩子的眼睛,因为黑色素沉淀不够,一只是深蓝色,一只是黑色,虽然颜色不一样,但并不影响视觉。 “就是耳朵听不见,嘴巴也不能正常说话。 ”冯志娥说。
这个问题困扰了一家人足足10年,这次终将解决。负责为小舒馨调试助听器的梁立秀医生将她叫到身边,将一个连接电脑的耳蜗型模具戴在她耳朵里,此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抖动的波纹。医生又根据情况,将助听器调试一番,戴在小舒馨的耳朵上。
随后,医生在小舒馨的耳边拍了几下掌,小舒馨抬起头来看着医生使劲点了点头,示意她听得到,而这几个掌声也是小舒馨第一次真正听到的声音。看到女儿对声音有了反应,冯志娥立马拉住了小舒馨的手,不停地大喊她的名字。小舒馨也立马回复妈妈,嘴里咿咿呀呀地发出声来。这一刻,让这个家庭足足等了10年。
说法
康复的路还很长 梁立秀告诉记者,虽然小舒馨戴上助听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只是一个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多康复项目需要跟进。目前,小舒馨的听力年龄就跟刚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听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差10岁。对声音的认知就好比一个完全不懂外语的人到了国外,虽然能听到别人在说话,却完全听不懂什么意思。
虽然有了声音刺激,小舒馨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常用词的意思。如果想开口说话,还将面对更大的困难。因为小舒馨现在已经10岁,错过了最佳声音发育期。 “还是有希望的,她可以通过后期佩戴助听器语训,达到开口说话的效果。 ”医生告诉记者,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发挥最大的作用,平时在家中要把每一次的语言交流当做康复语言课,重复练习,教孩子发声。
讲述
捡回被弃女婴遭遇一波三折 说起这个让众人揪心牵挂的聋哑女童杨舒馨,还要将时光倒转到10年前。10年前的一天,冯志娥的婆婆像往常一样去菜田里干活,在地里看到一件红色棉袄,走近一看发现里面包着个女婴。因为当时已接近入冬,老人赶忙将孩子抱起带回家。当冯志娥与丈夫第一眼看到这个女婴时,就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夫妻二人不能生育,他们便决定抚养这个女婴。
“当时就觉得是老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冯志娥说,因为小舒馨的到来,家里一下热闹起来。因为深知要孩子不易,夫妻二人对小舒馨倍加疼爱,虽然家境不宽裕,但两人也是想办法让孩子喝上好奶粉。可初为父母的喜悦感还没体验够,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就降临到他们身边。每次给小舒馨喂奶的时候,小家伙都喝得狼吞虎咽,可没过一天,孩子就哭闹不止,整个脸憋得紫红紫红。一家人忙做一团,不停地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再仔细查看孩子身体时发现,原来小舒馨天生无肛门。为了解决孩子的痛苦,冯志娥一家拿出所有的家底,又向亲朋好友东拼西揍借了几千元,为孩子做了人造肛门手术。
做完手术后,小舒馨像其他婴儿一样健康,冯志娥一家人以为从此他们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不幸再次降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夫妇二人又发现孩子睡觉时不管周围有多吵都不会醒。起初觉得是孩子好带不闹,但后来时间长了越来越觉得有问题。在孩子6个月大时,冯志娥与丈夫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夫妻二人又一次听到不幸的消息,小舒馨被检查出有先天聋哑,这个消息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当时也曾闪过放弃的念头,但与孩子相处的这6个月,已经有了感情,根本舍不得啊。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冯志娥泪如雨下。和丈夫商量后,夫妻二人决定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治好小舒馨,让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听到外面的世界。就这样,两人一边努力挣钱,一边四处带着小舒馨寻医看病。
直到小舒馨4岁时,二人带着孩子到济南找专家咨询,做人工耳蜗是否可行。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评估的结果是当时还不适合做人工耳蜗。这种情况下,他们暂停了对孩子的治疗,带回家悉心照顾。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原本同村和小舒馨一同玩耍的孩子也都背起了小书包。此时小舒馨也对上学充满了期待。“一定要让孩子上学,不能让她被耽误了!”冯志娥心里暗暗发誓,可跑遍了周围的小学,都没有合适小舒馨的。“这些聋哑学校都要求孩子必须每周接一次,可我和丈夫都不行。”冯志娥说,为了能给小舒馨提供更好的生活,夫妻二人有时要打好几份工。后来家人得知青岛有一所中心聋校,便带着她来试试。在了解到小舒馨的情况后,学校为她免去学费。虽然学校也要求家长必须每周接一次,但好在为小舒馨找到一个寄宿家庭可以帮忙照顾她。
去年6月,小舒馨如愿上了小学。但让孩子开口说话、听到声音,这个心愿始终在夫妻二人的心里。去年7月,冯志娥送完小舒馨上学,坐车返回莱州途中,与旁边的乘客闲聊时,同车的乘客听到小舒馨的遭遇,告诉她可以试着向救助基金寻求帮助。回到家后,丈夫杨振宇立即开始写求助信。
收到救助信后,小草基金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小舒馨的养父母取得联系。经小草基金常务理事会研究通过,决定将杨舒馨纳入小草基金救助范围。但考虑到小舒馨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小草基金的救助条件,于是工作人员又联系到玫瑰基金,共同帮助小舒馨。
此后,工作人员又找到小舒馨的班主任,听取老师的建议,希望给予孩子更切实的救助。老师提到孩子到现在没做过任何康复训练,刚到学校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学习能力并不差,很快一些简单的手势能看懂,下一步就是需要给孩子配一副助听器。
在得知此消息后,小草基金便展开了进一步的救助。今年3月,带着孩子来到第八人民医院做听力检测,考虑到小舒馨的实际情况,医院为小舒馨免去了检测费。在小草基金、玫瑰联盟等多方力量的帮助下,小舒馨终于戴上了助听器,听到了声音。
未来 >>>
慈善救助将一直持续 等到助听器佩戴一个月,小舒馨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医院将再为她做专业的评估,制定接下来的康复训练项目。冯志娥告诉记者,虽然孩子现在还不能完全听懂声音,不能开口说话,但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块压在心里的大石头也算卸下来了。 “未来我和丈夫还要拼命挣钱,万一未来她不能独立生活,还能留些钱给她。如果她有出息了,我们还要供她上大学。
记者从小草基金了解到,为了能够更大限度地帮助到小舒馨,小草基金还拿出专款,每月为小舒馨一家提供500元的救助金。与此同时,玫瑰联盟也将持续帮助小舒馨,为她提供必要的帮助。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