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促进“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转变。
文/半岛记者 景毅 图/半岛记者 王滨
从三点布局到“三城联动”,从“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到“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青岛的城市格局越发清晰。而作为青岛的核心城区,市南区既是城市辉煌过往的缩影,又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前沿,更是城市继续砥砺前行的引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市南区生产总值达到945.2亿元,是2010年的1.74倍;区级财政健康增长,区级可用财力48.4亿元,是2010年的2.25倍;2015年,单位面积产出的GDP达31.5亿元/平方公里,人均生产总值达2.6万美元,均位居全省137个县市区首位。
但正如一个个光鲜的奥运冠军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城区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城市格局变大、层次提升,“领头羊”的责任越来越重……市南不仅仅是青岛的市南,市南发展若慢下来,市南人不会答应,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千千万万看向市南的眼睛也不会答应。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市南区的升级转型,正如此前媒体对它的评价:“是青岛提升中心城区的得意之笔,在全省颇具示范意义。”
困于心
地方小,格局不能小
资历老,思想不能老 青岛市每一个辉煌足迹,都镌刻着深深的市南烙印。百度百科对市南区是这样描述的:“市南区是青岛市的行政区之一,位于青岛市南部,是青岛市政治、文化、金融的中心,青岛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青岛市市南区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是青岛经济最发达的区。”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年GDP达到近万亿规模,人均GDP破10万大关,不仅是在山东,在全国也位居前列。这其中,市南区的贡献可谓巨大。十二五期间,市南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比例超全市增长水平,2015年GDP总量达到945.2亿元,单位面积产出的GDP达31.5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达2.6万美元,两项数据均高居全省137个县市区首位。
然而在这一连串闪光的数字背后,市南区克服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作为青岛市发展最早最好但也是面积最小的城区,市南区土地资源有限、发展空间不足。相比起大拆大建上大项目的快速“增值”,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南区的传统服务业增速趋缓态势愈发明显。
同时,在发展“大青岛”的城市布局背景下,毗邻区市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稀释市南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含金量。随着其他区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市南区传统优势产业正在被分流。
“就好比一个班里的同学,以往基础稍差些的同学只要肯下功夫方法得当,成绩会有很大提升空间,而对于一直拔尖的尖子生来说,你是全班学习的榜样和竞争的对象,想要在高分基础上再提高一分难度都很大。”一位在市南区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这样比喻市南目前的处境。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孟子一篇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也是市南区砥砺前行的探索写照。
纵观全球,市南区的状况并非个例。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几乎都存在地域狭小、土地稀缺、人口众多、交通拥堵等发展难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通过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发展具有更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中心区,成为高端经济发展的新前沿。
以东伦敦为例,2008年之前,这里作为伦敦市的中心老城区,长时期以来呈现出发展停滞、城区管理混乱的负面形象。而从2008年起,伦敦政府开始启动的东伦敦科技城打造工程。尽管城区规模狭小,但因为地处城市中心,商务商业配套设施完善和文化氛围浓厚,吸引了包括谷歌、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思科在内的科技型企业总部进驻。到2014年,东伦敦科技城已经集聚和发展起来1600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智慧和研发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目前,东伦敦科技城已经发展为欧洲最富创新活力的城市中心科技商务区,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国内城市的“老城区”中,武汉江岸区采取了“退一、聚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制造业,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特色路街经济。同样“袖珍”型的重庆渝中区和天津和平区,则响亮叫出“一栋楼宇就是一个园区、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地盘小但格局不能小,资历老但思想不能老。作为城市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市南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拿出以奋楫者先的气魄;每攻克一项发展难题,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智慧。正如市南区委书记王久军形容的那样:在市南区工作需要好的智力和体力,否则就会有“门口过不去扁担”的困惑。
而后作
腾笼换鸟高端替代
一片站起来的高地 要想走出“老城”发展乏力的困境,突破“地盘”空间制约,首当其冲。
市南区寸土寸金,难以在产业版图扩张上谋求发展,只能在纵深上做文章。发展楼宇经济,具有占地少、消耗低、无污染、效益好的诸多特点,被形容为“立起来的城区”,这是发展都市高端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转变的重要抓手。
在十二五初期,市南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楼宇经济。但由于发展过于仓促频频露怯:建设中,功能定位不明,难以打造楼宇服务品牌,在综合附加值提升上没有空间。一些早先建造的楼宇因为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欠规范,已经出现设备老旧、物业服务不到位、功能单一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载体的吸引力。
近几年,市南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大力推进高端楼宇建设,对香港中路、山东路等多个地块开展楼宇新建和升级工程,大力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城区开发。如今已经陆续建成海航万邦中心、远雄国际广场、青岛中心、远洋大厦二期等地标性城市综合体项目,近期,华润大厦等高端商务楼宇相继启用。
发展高端楼宇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建设5A甲级写字楼。5A甲级写字楼必须位置优越,同时对规模、智能化系统等配套,也都有很高的要求。按照这样的高标准,目前,市南区5A甲级写字楼已达14座,数量占青岛市70%以上。
这些5A甲级商务楼宇之所以牛,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其中的大企业。近年来,培育“土生土长”的本土总部企业、争抢世界级企业区域总部落户生根已经成为全国多地壮大楼宇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点上,市南区无疑是先行者和领跑者。近日,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华北石油集团与市南区政府签订协议,壳牌将在市南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及管理总部,这将是市南区第48家世界500强区域总部。此前,市南区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区域总部已达47家,包括航运物流领军企业丹麦马士基集团,零售业巨头日本永旺,金融保险业巨头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中德安联人寿保险等。
市南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南区将把定向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市南,作为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突出战略,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全球知名银行、保险公司、教育机构等的招引力度。力争2020年之前全区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达到50家。
青岛有市南,正如纽约有曼哈顿、东京有新宿、上海有浦东。市南有如此成就,最终比拼的还是政府部门的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市南区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将对企业服务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由93项精简为73项。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审批提速35%。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和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公开规范透明。全面推行注册登记改革,为企业登记材料减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