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承派的第24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在去年8月27日前往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国家援外医疗任务,其中包括6名青岛医生,分别为市立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龙、眼科副主任医师朱健、内科ICU主治医师谢伟峰,海慈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朱金强,市妇儿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曲先锋,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司卫锋。如今,他们援助坦桑尼亚满一周年,先后救治病患2.1万人次,得到坦桑尼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克服了哪些困难?又有哪些酸甜苦辣的故事?今日起,青岛早报将开辟专版一一呈现给读者。
“……医疗队员到坦桑,远航万里送医忙;……中坦医生齐合作,无影灯下治创伤;……流热汗顶骄阳,培育友谊花开万里香。”市立医院百年院庆的晚会上,8名正在或者曾经援助坦桑尼亚的青岛医生,唱响了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纪录影片《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中的插曲,中坦医生合作培育的友谊之花,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绽放。
6名青岛医生援助坦桑尼亚 从1963年向非洲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始,中国一直坚持为缺医少药的非洲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约2万名医生,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病人,为当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目前,中国医疗队仍在非洲的43个国家和地区辛勤工作。在非洲东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来自中国山东的医疗队已经在多个医疗点治病救人数十年。
中坦的深厚友谊可以追溯到1968年。驻坦桑经代处的国旗迎风飘扬在坦桑尼亚的上空;中坦友谊纺织厂的花朵盛开得娇艳欲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上行驶着穿越非洲7国的旅游火车;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马不停蹄地奔赴需要救助的各个村落,这些都是中坦友谊的见证。
从1968年以来,中国山东先后派遣了24批共1000多名医疗专家到坦桑尼亚大陆开展医疗合作,目前分别在印度洋畔的达累斯萨拉姆,以及内陆的多多马、塔波拉和马腊四个区的医疗点工作。由山东承派的第24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于2015年8月27日赴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国家援外医疗任务,本批援非医生来自青岛、淄博、烟台和东营四个城市,共有22人,其中包括6名青岛医生。经过山东省卫计委6个月的出国前培训,5名青岛队员赴坦桑尼亚最大的政府综合性医院──莫西比利国立医院,司卫锋则赴多多马省立医院。到今年8月27日,他们援助坦桑尼亚满一周年。
援坦医生面对种种困难 去年8月27日下午,6名青岛医生从青岛出发,经过一万多公里的长途飞行,终于在当地时间29日下午3时到达古老的非洲大陆──坦桑尼亚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开始执行援助任务。经过1天休整,5名队员前往坦桑尼亚最大的政府综合性医院莫西比利国立医院报到,而司卫锋则要跟来自其他城市的援坦医生一起,继续乘车前往坦桑尼亚政治首都多多马,到多多马省立医院工作。司卫锋回忆说,“坦桑尼亚的路况非常差,不到50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11个小时,路遇多起车祸,甚至看到军警背着自动步枪处理事故。 ”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中部,赤道以南,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与青岛有很大差异。初到坦桑尼亚时,6名青岛医生先是被坦桑尼亚优美的自然风光震撼,但很快就意识到艰苦的现实。“我们工作的莫西比利国立医院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国立医院,但是跟国内非常普通的县级医院差不多;多多马省立医院很小,跟国内比较大的乡镇卫生院类似。”第24批中国援坦医疗队达累斯萨拉姆市分队队长孙龙介绍说,坦桑尼亚的条件很艰苦,常年温度在30到40摄氏度,一天需要换两套衣服,而且经常停电停水。当地的网络速度非常慢,跟国内联系很不方便,房间里到处都是蟑螂、非洲蚂蚁和带有疟疾病毒的蚊子。
当地人一天三顿吃的是乌伽黎,是一种用手抓着吃的玉米糊,青岛医生根本就吃不惯这种当地食物,只能买食材自己做。当地的蔬菜种类非常少,物资供应也很困难,有时候花钱也买不到食材,想吃大蒜大葱都要从中国进口。他们最常吃的蔬菜是被戏称为“吉祥三宝”的西红柿、洋葱、土豆,因为每天都吃这么单一的食物,每名队员都得了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后来朱健医生带着队员们一起开荒种菜,他们种出了大葱、白菜、韭菜、豇豆、萝卜,才保证大家每餐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孙龙说,在坦桑尼亚工作一年来,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扬中国援坦医疗队48年来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努力完成这个艰巨和光荣的任务。
化解矛盾得到当地患者认可 曲先锋医生介绍,他们遇到的难题首先是文化的碰撞。当地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绝大部分都信仰不同的宗教,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让当地居民认可中国医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中国医生还要过语言关,大部分坦桑尼亚人不会说英语,说的是当地的斯瓦西里语,即使会说英文的居民,也带有很浓的坦桑尼亚口音,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称,专业英语八级的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听懂。
最让家人担心的是援坦医生的人身和医疗安全问题,在坦桑尼亚经常发生华人被抢事件。队员们一般夜间不允许外出,除非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病人。而当地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比例很高,在手术或者一些医疗操作时,青岛医生不可避免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这时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当地流行的黄热病、疟疾、霍乱、裂谷热等传染病也威胁着青岛医生的健康。曲先锋医生称,面对这种困境,青岛医生们用真诚赢得理解,用努力获得认可,用奉献得到尊重,用友好收获友谊,通过微笑化解了很多矛盾,逐渐得到当地患者的认可。
竭尽所能帮助当地居民 谢伟峰讲述,在外界看来,坦桑尼亚实行的是免费医疗政策,一旦患者住院,国家将负担患者所有的医疗费用以及患者、家属的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当地的医保覆盖率只有25%左右,有相当多的农村居民并没有医保。同时因为医疗资源有限,许多医保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一年的工作中,谢伟峰发现,大部分心脏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有的患者甚至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当地医生称,由于医疗资源有限,药品供应严重不足,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家庭比较贫穷,许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服用任何药物,也从不监测血压、血糖,只有在其他国家的医疗团体进行义诊以及免费发放药物时,他们才会去医院就诊并拿回一部分药品,一旦药品服用完毕,他们也就自行停药了,导致其他脏器的并发症出现得越来越早。
坦桑尼亚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莫西比利国立医院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公立医院,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但整个医院仍然没有一台血滤机器,透析机器也很缺乏,经常出现基本药品缺乏的现象,心脏中心药房曾出现常用药物断货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情况。“越是艰苦的环境,才越需要我们这些青岛医生,我们竭尽所能,甚至自己制作医疗器械,最大限度地解决缺医少药的难题。”谢伟峰说。一年来,在艰苦的环境下,援坦医生们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非洲人民和当地政府的信赖,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过青岛医生援助非洲的事迹。 本版撰稿记者 黄飞 王磊江 通讯员 肖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