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晚, 作为我省评选出来的13位青年戏曲名家之一, 山东省吕剧院青年演员盖勇精彩演绎的经典吕剧 《姊妹易嫁》 《画龙点睛》 片段, 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此次演出的备演期间, 盖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畅谈自己的吕剧情怀, 以及对这门传统艺术的深刻认识, “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人生是幸福的。 ”
本报记者 师文静
一心奔戏校终圆吕剧梦 盖勇出生在吕剧之乡滨州, 整个家庭热爱吕剧的氛围, 让盖勇从小就耳濡目染,“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 我的父辈老人都会唱吕剧, 所以从小我对吕剧有一种情结。 而正儿八经地学吕剧, 还是受我姐姐的影响。 她很小就是滨州吕剧团的演员了, 包括后来我考戏校都是受姐姐的影响。 ”
1985年还在上初中的盖勇听说山东省戏曲学校去滨州招生, 就打定主意去考试, 但由于去晚了, 没能见到招考人员, 遗憾而归。 “因为喜欢吕剧, 后来学也不上了, 就在滨州吕剧团学戏曲基本功。 ”
几年之后, 山东省戏曲学校再一次去滨州招生, 盖勇才圆梦吕剧。 考上山东省戏曲学校后, 盖勇开始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吕剧, 由于接触和学习的都是李岱江、 郎咸芬等吕剧传承名家的作品, 他逐渐对吕剧有了深刻认识, 希望通过学习传承吕剧艺术精华。 因吕剧对行当分得不是太清楚, 盖勇决心将各个行当的基本功都夯实“ 。老师们是省吕剧院的老演员, 业务能力都很强, 要求也很严格, 节假日都帮助学生们练功。 省戏校4年时间, 在严格、 严谨的训练下我打下了扎实的吕剧基础。 ” 盖勇称, 现在回头想想, 很感谢当时的老师们。
戏校时期, 盖勇每天排练到晚上熄灯前, 周末最多歇半天,大部分时间留在排练室练习基本功和唱腔。 在学校举办的一次汇演比赛中, 他崭露头角。
多年 “龙套”长本事显山露水 上世纪90年代初, 剧团整体处在艰难时期, 待遇不高,日子非常难熬。 毕业后, 盖勇的很多同学都改行了, 但一直执著于吕剧的他最终选择进入了山东省吕剧院, 做了一名演员。 “因为从内心深处喜欢吕剧, 很有感情, 当时虽然外部影响比较多, 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
进入山东省吕剧院后, 盖勇开始系统地排练和表演 《李二嫂改嫁》 《姊妹易嫁》 《借年》《小姑贤》 《三拉房》 《逼婚记》等传统吕剧大戏。 “虽然头几年都是 ‘跑龙套’ , 全是小角色, 但当时我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自己, 老戏和新戏都接触,即便是这个戏我没有角色, 但私底下我还是从头到尾都唱下来。 只有多学习, 自身素质才能有提高, 我是这么想的。 ”
因为平时勤奋好学, 踏实研磨院里排过的每一部戏, 关键时刻盖勇总能顶上去。 有一次下乡演出, 需要临时加一部戏, 在团队里老演员的指点下, 盖勇练了两天就上台了,很好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工作前几年, 老一辈演员上台演出, 我就站在边上认真看, 琢磨他们怎么演, 把唱词都背下来。 所以让我接一台陌生的戏, 我能很快适应。 有的老演员突然闹嗓子时, 我也能顶替一下。 虽然完成得不算完美,但是效果也不错。 ”
2002年, 省吕剧院排练的传统戏 《玩会跳船》 参加全国地方戏展演, 离开赛还有一周时, 原定的男主角因故不能参加, 院里临时决定换成盖勇,常年积累和认真 “跑龙套” 的盖勇有了表现机会。 那次比赛虽然只获了三等奖, 但盖勇的表现还是获得了剧院的认可。
慢慢地, 他开始挑大梁, 主演了 《画龙点睛》 《大唐黜官记》等多台大戏, 后者还拿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奖项。
沉下心来求飞跃心想事成 能成为13位山东戏曲青年名家之一, 说明盖勇已成为青年吕剧演员中的领头羊。 盖勇的舞台演出多以小生出场,在省吕剧院的多个剧目中担纲主演或二号。 “原来演戏更多的是一股冲劲儿, 比较有激情, 也非常想演好, 现在的我更能沉静下来挖掘戏剧中的人物感情了; 原来拿到一个角色, 想的是如何完成外在的程式化表演, 注重角色的动作戏, 现在则是通过人物情感去推动演出, 能将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
历年来, 山东省吕剧院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盖勇称他常有机会出去与其他剧种和社团的演员、 名家进行交流, 观摩学习, 加上随着阅历的增加, 他感觉到自己在吕剧表演上有了质的飞跃。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人生是幸福的。 当然也有苦恼, 那就是在完美呈现一个角色之前, 对角色进行揣摩挖掘的时候。 ”
在省吕剧院新排现代吕剧 《回家》 中, 盖勇出演两个角色, 一个是年轻的兵, 一个是年龄跨度几十年的老兵。 盖勇称拿到这两个角色后, 他感觉在现代戏表演上遇到了挫折。
“原来接触过现代戏, 但是没有踏实地去创作一个从无到有的角色。 古装戏有程式表演作为辅助, 但现代戏则要求演员 ‘转型’ , 内心要丰富, 表演不能靠水袖和扇子了, 怎么去表现人物呢? 当时很苦恼。 ” 盖勇称, 这个时候, 《回家》 的导演、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在导演的指导下, 他逐渐把握住了现代戏中人物的塑造要点。
“此后我对现代戏特别有信心。 从刚毕业什么不懂的学生, 慢慢发展到今天, 把吕剧表演的路走通了, 走顺了, 心里很感慨, 也很感恩。 ”
地方戏曲要兼容并蓄留精华 盖勇说, 他经常学习揣摩越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等剧种演出的精彩之处, 沉淀、 吸收、 内化到自己的表演中。 他认为, 虽然吕剧是山东地方戏种, 但也需要兼容并蓄, 演员在表演中要吸纳各剧种的精华为自身所用。 “钻研很多剧种, 对自己的吕剧表演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
谈到当下吕剧的传承和推广问题, 盖勇称, 古老戏曲要传承发展下去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 既要有好作品, 也需要加大推广宣传, 更需要有领军人物来带动剧种的发展。 “黄梅戏、昆曲等剧种在流行推广上做得挺好, 这些剧种非常注重推青年演员, 观众群也大。 ”
盖勇高兴地表示, 在近几年吕剧进校园的演出中, 他发现其实有很多年轻观众喜欢吕剧。
“现在的传统吕剧都有改良, 新排的 《补天》《 回家》《 画龙点睛》等, 年轻观众反响也很好。 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吕剧这种艺术形式很陌生, 但是一旦故事能吸引他们, 他们对吕剧还是很欢迎的。 ” 盖勇称, 近期 《姊妹易嫁》 在青岛高校演出时, 观众就非常多, 说明这两年青年人对传统戏剧的关注增加。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