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厕 大民生 市南区加快推进“公厕革命”步伐

2016-09-13 17:16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9月13日消息  厕所文明是现代文明乐章不可缺少的音符。无论从城市的生态结构还是城市的功能结构而论,公厕建设在城市建筑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青岛市市南区地处老城区沿海一带,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公厕建设作为体现城市文明治理的重要课题,已越来越多的被政府和民众所瞩目。市南区政府城市管理局作为主管单位,在建设中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扩大面积,同时融入多层次的设计理念,打造一扇以人文关怀为特色的城市文明“窗口”。

  既要普惠大众,又要关注个需

  为特殊人群开辟一个“第三卫生间”


  为了缓解以往女厕前常常排起“长龙”的现象,改造后的公厕在蹲位设计时,没有采取传统的男、女“一刀切”,而是适当“重女轻男”,增加了女厕蹲位比重,更加注重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在男厕和女厕之外,还独立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空间——“第三卫生间”。当父母带着年幼的异性子女、子女带着年迈不能自理的父母亲外出时,面临传统的公厕性别分区,会出现无从选择的尴尬,“第三卫生间”便是为了满足这类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而设立的。走进“第三卫生间”,约8平方米的空间内,成人及幼儿坐便器、男性小便斗、无障碍设施、婴儿护理台、儿童安全座椅、行李架等一应俱全,为个体需求提供解决之道,如厕尴尬迎刃而解。

  既要贴心服务,又有温情关怀

  为“城市美容师”搭建一处避风港


  公厕里设置的免费卫生纸、洗手液、烘手机以及LED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天气提示,无一不彰显着市南区公厕的服务品质,但更让人称道的,则是这处与西藏路公厕集成一体的“城市美容师”驿站。被誉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人,无论严冬酷暑,终日奋战在大街小巷用辛勤汗水洗刷城市污垢。遭遇恶劣天气时,环卫工人只能就近于临街门市暂避,即便不招来“白眼”,他们也会缩在角落,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现在环卫工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避风港——“城市美容师”驿站。驿站门口悬挂明显标识,室内配备休息座椅、冷热水、空调、微波炉等,专人负责,将室内打理得窗明几净,全天向环卫工人开放,并提供饮用水、加热饭菜、临时休息等便捷服务。在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间隙,小小驿站为他们遮雨蔽日,大大增强了环卫工人的归属感。

  既要有“面子”,又要好“里子”

  为街头增添一片精致小景


  在满足了人流荷载、功能完善等基础要求的同时,市南区以“一厕一景”为建设标准,坚持将公厕的外观审美以独特的色彩立足于环境之中。以西藏路公厕为例,公厕呼应于整个城市的建筑特色,采取欧式建筑风格,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容相洽。应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公厕门前铺设新型透水砖石,大大增强雨后排水能力;厕外还设置了废旧衣物及电池回收箱,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步入公厕,迎面设置了一堵文化墙,墙上一幅幅老照片记述了公厕的历史变迁,也折射了城市的文明发展。此次,结合公厕改造项目,市南区城市管理局还对公厕周边的景观长廊进行了翻新粉刷,补栽植株,为街景增添一笔清凉的绿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城市文明打造新名片


  市南区公厕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经历着一个建设、完善、再建设的发展历程, 在革新脏、臭、小、少等传统弊病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与居民和游客需求相适应,与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公厕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现代化、文明化进程的内容之一,“公厕革命”不但意味着技术的进步,更加意味着城市环境意识和公民行为方式的转变。青岛市市南区作为“公厕革命”的践行者,引领了城市公厕文明的一大进步。

  下一步市南区将进一步陆续改造沿海一线符合条件的公厕,打造具备功能特色的新型集成公厕,因地制宜增设“城市美容师”驿站、第三卫生间、废旧衣物电池回收箱、智能回收机、自动售货机、手机充电桩、无线局域网等设施,致力于从细处提升服务品质,从微处彰显人文关怀,以“小公厕”体现“大民生” 、“大文明”。

  文 孙贴静

   [编辑: 董芳]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公厕革命 市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