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汛期,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出现内涝,有人因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9月12日,住建部官网发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在加快推进。(9月13日《京华时报》) 媒体的数据一出,住建部立马坐不住了,有的专家也赶紧表态,“绝不能就此对海绵城市建设横加指责,甚至简单地否定”。海绵城市,当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虽然国家于2012年4月就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但第一批试点2015年才开始。中央对试点城市考核的时间表是5~10年,而目前首批试点工作启动仅一年多。如今就讨论是否失败,确实有些操之过急。
不过,公众还是乐见这种“互动”:媒体提出质疑,官方立即回应,专家也出来发声。尤其是对于海绵城市这种容易引人联想,又不为大众所了解的项目。一方面,城市内涝牵动着太多人的心,近几年,从南到北一有大雨就动辄启动“看海”模式,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另一方面,海绵城市造价昂贵,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这其中很多都是纳税人的钱,人们自然想知道钱花到了哪里?花得到底值不值?假如耗费巨资仍然内涝,总该有个说法。
虽然海绵城市很专业,但公众还是希望官方能更多“科普”一下。事实上,在很多地方,海绵城市也确实发挥了成效。比如,据报道,今年7月2日,常德城区遭遇特大暴雨,远超降雨日排干量的设计能力,但在海绵城市已建成项目区域未出现连片积水现象。显而易见,将目前海绵城市试点已取得的实效摆出来,将项目进展程度、确切数据、成绩和不足都公布出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自然可以安抚民心,消除质疑。反之,假如信息依旧不透明,只是武断地让公众“不许联想”,效果又能怎样?
另外,学界也有不少关于海绵城市的声音。比如,著名景观设计专家俞孔坚近日就表示,目前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还有待拓展,要在国土和区域、流域尺度上,系统疏通自然水系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才能让一些城市告别“一下雨就看海”的尴尬境地。这难免让人想到,经历了大规模填湖之后,武汉市虽投入巨资依然内涝。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如何抑制城区无序扩张的冲动,少一点对自然的侵袭,让规划更细、更硬,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海绵城市,多一些探讨也好。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快推进”,更要有听取各方意见、仔细论证、开门决策的勇气和耐心。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