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不下"火线" 探访青岛测控站的青年航天人

2016-09-18 13:2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工作之余他们也会组织跳绳比赛放松一下。



青岛测控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间站实验室的测控工作。



  文/图 半岛记者 郭振亮

  “比对正确”“数据发出”“信号正常”……9月16日下午4点左右,一个个的状态报告声音从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测控站指挥大厅传出,在高强度作业的航天测控工作台上,活跃着一大批青年航天人。半岛记者首次走近这批有激情、有梦想、信念执着的青年人,在这个不平凡的中秋节里,他们是如何并肩走过的。

  ●人物:焦鹏 年龄:30岁

  天宫二号上天和媳妇预产期同一天


  “在天宫二号任务中,我的工作是提供准确的引导数据。”青岛测控站工程师焦鹏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在任务演练中,作为执行天宫二号任务的主力,焦鹏从年初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中。任务文件不懂就从头啃,设备操作不熟就反复练,凭借着扎实的功底,他很快成了任务考核中的佼佼者。

  演练中青岛测控站模拟了一次紧急情况,计算机数据突然出现异常,参加任务联调的工作人员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这个年仅30岁的小伙子身上。作为一名执行过天宫、神舟等重大任务的技术骨干,焦鹏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开始了紧张的故障排查,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先后对相关设备和组件进行检查,最终准确定位。

  就在焦鹏满怀信心备战任务时,得知妻子怀孕,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但同时又心存忧虑。焦鹏与妻子两人居住,父母不在身边,妻子怀孕后必须要有人悉心照料,但试验任务也已经进入了全面备战期,不能有丝毫懈怠。临近任务关键期,焦鹏干脆把自己扎在机房,反复进行最后的数据比对和设备检查。

  一头是航天测控任务,一头是自己的小家庭,经过深思熟虑后,焦鹏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他把母亲接到家中照顾妻子,随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有时一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只能在工作之余打电话安慰妻子叮嘱一下。站里让焦鹏抽时间回去看看妻子,他总是露出憨厚的笑容说:“没事,媳妇对我的工作很理解,对我能参与伟大的航天测控事业也感到骄傲。我今年立下了‘军令状’,要以最高的标准、最好的状态完成测控任务,不能因为家庭原因耽误了任务进程。”

  “我家宝宝的预产期和天宫上天是同一天,都是中秋佳节,我愿伴天宫度中秋,也想把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作为宝宝的见面礼。”天宫二号任务中,坐在计算机前比对各类数据的焦鹏,心里满满都是幸福与期望。

  ●人物:李艳 年龄:39岁

  二胎怀孕刚四个月是儿子作文里的偶像


  9月16日,记者在青岛测控站见到李艳的时候,她正在休息室里“遛弯”,“这是二胎,四个月大。”李艳挺着肚子告诉记者,虽然四个月了,但是身体状况还是不太稳定,不能长时间地坐着,需要时不时地到处走动一下。

  “如果长时间不走动,就会感觉恶心。”已经在青岛测控站工作了15个年头的李艳,习惯了胶州湾两岸奔波的工作和生活,早上按点坐着班车上班,晚上按点坐班车下班,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任何多出来的负担。

  “我大儿子11岁,现在上五年级了。我们早上、晚上可以一起吃饭,中午孩子在学校自己吃。”自从李艳怀上二胎,懂事的孩子从没有说过什么怨言,李艳每周需要值一两次夜班,不能回家照顾儿子,一旦回到家,娘俩亲热得无话不说。

  “其实我并不是个合格的妈妈,尤其是在学校老师眼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去参加的家长会屈指可数,也就是一两次。每个学期组织的夏令营,更是没见过我出面,都是孩子的爸爸去,其实在这方面对孩子还是挺愧疚的。”李艳说,孩子的爸爸是做生意的,平常工作并不轻松,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她心里特别感激丈夫的默默付出。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儿子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妈妈》,“他当时在作文里大概就写了一下我的工作,感觉是特别骄傲,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自己想象的,看得我都笑了。”看到儿子笔下的自己,李艳的心里是幸福的,笑容中略带一丝慰藉。“上次天宫一号和神舟的任务我也经历了,中间又经历了很多次任务,但是这次任务太关键了,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能参与这次任务,我们都感到特别荣幸。”李艳说,别说是几天不回家,就算一周、半个月不回家她也心甘情愿。

  李艳挺着肚子,在中秋月圆夜坚守在了工作的岗位上,亲眼见证了“天宫二号”的成功升空运行,“虽然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是同事们都特别照顾我,我们这边团队互帮互助的气氛特别好,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并愿意为此付出一生。”

  ●人物:唐哲 年龄:29岁

  备战天宫二号百余天模拟各种突发做预案


  出生于1987年的东北小伙唐哲,对航空测控软件已经做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与改进,成为一名年轻的航空测控工程师。“为了这次天宫二号的任务,我们已经准备了一百多天,模拟了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只要是我们想得到的,都做好了预案应对。从这次天宫二号的发射过程来说,基本上没遇到什么难题,可以说是相当顺利。”

  2010年大学毕业后,唐哲就来到了青岛测控站,一工作就是五六年,唐哲是家里的独苗,想念儿子的父母就从东北搬到了青岛。“我现在也算是在青岛彻底扎根了,已经结婚生子。”虽然唐哲的工作单位和家庭只有一岸之隔,但是他已经一个星期都没回家了。

  “我之前经历过很多次发射和测控任务,但是这次任务太特殊了,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实验室,在这次任务中我也是担任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压力也挺大的。”唐哲形容自己对待这次任务的精神状态,要比当年高考还要紧张。

  “发射当天我都没怎么睡着,感觉特别兴奋,自从起床开始,就开始检查设备,做各种准备工作,这回可不是演练了,这次是真的了。之前的演练可以允许犯一点小错误,可以及时改正,但是这次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不允许出现。”唐哲告诉记者。中秋节当天,唐哲的家人紧盯着电视中“天宫二号”的直播,他们的心和唐哲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记者了解到,唐哲在生活中特别喜欢看《星际穿越》《火星救援》一类的太空科幻片,“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实力越来越强,这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那些科幻片中其实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概念性科技,现实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科研探索。”唐哲说,“科幻片中有一个空间站是圆形自转式的,这种空间站其实是不存在的,它的理论是基于地球自转产生重力,从而让航天员在存在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中生活。”唐哲边说边向记者分析了科幻电影中的部分片段。

  “在没有重力的条件下,航天员的身体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天宫二号中为将来进驻的航天员准备了健身器材,通过锻炼的方式保持身体各项机能。”善于钻研、分析的唐哲告诉记者,自己想从目前的岗位上继续提升,未来在航空测控技术创新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范海涛 年龄:35岁

  吃透各类测控设备多次夺得“创新奖”


  35岁的范海涛,把航空测控工作称为值得他一生奋斗的事业。作为团队的领头羊,范海涛为了“天宫二号”的任务,连续半个月没回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尤其是越接近‘天宫二号’发射日期,大家就越自觉。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也是航天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都特别珍惜。”

  范海涛在青岛测控站已经工作了13个年头,对各类测控设备烂熟于心,“一开始这些设备进入安装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进来,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虽然整个测控工作室内都是平地,但其实地下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线路,如果不熟悉的话,一旦出现问题,面对这么多仪表指示灯和地下密密麻麻的线路,肯定找不着北了。”

  善于创新的范海涛不仅“吃透了”复杂的设备运行管理,更是在设备运行中加以改进、创新,让设备运行效率大大提升。“单位创新的大环境特别好,只要大家有想法,单位就鼓励支持,宽进严出,可以说是做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海涛说。

  近年来,范海涛基本每年都会做改进创新的课题项目,每年的科技进步奖项都被他收入囊中,“设备在制造时并不一定会考虑当地的环境因素,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根据青岛本地的特殊环境,找到设备更高效的运行方式。”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范海涛,在中秋节当天,只是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平常老人病了、孩子病了,只能是在电话里关心一下,也使不上什么劲。孩子刚上幼儿园,我一次还没送过。每次都是在路上打电话,因为到了宿舍太累了躺下就睡了,在工作区又太忙了,根本顾不上。”为了准备“天宫二号”的任务,范海涛经常在凌晨一两点才睡觉,有时候忙起来连睡觉的几个小时也省掉了。“忙过去这一阵就好了,大家都很辛苦,不止我一个人。”范海涛憨笑着说。

  作为航天人,平常工作基本都处于高强度作业状态,范海涛和同事们经常在工作之余组织跳绳比赛、呼啦圈比赛,“空间站实验室是一圈一圈围着地球转的,每次入境,各测控站都会对空间站实验室进行测控,每次时间不同,中间会有间歇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就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活动一下,缓解一下高度紧张的神经。”青岛测控站工作人员介绍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