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葛欣鹏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85.3%,平均每周上网周期为26小时,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高达66.5%。
在人们小心翼翼掩饰的屏幕背后,仍有孩子在网络世界中沉沦,他们所在的家庭还在挣扎求生,这些无助的父母们将希望寄托于任何一种可能给孩子带来改变的外部力量。
更多的网瘾治疗机构似乎正在卷土重来,或者说在与网瘾战斗的路上,它们从未离开过。
“各显神通”的网戒流派 小航继续夜不归宿,群里有人建议小航母亲把孩子送到网瘾治疗机构。一次小航辱骂了外婆后,小航母亲冲他大吼,“再这样我就把你送到网戒中心去”,这个已经高出母亲一头的壮硕男孩斜睨着母亲,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
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介绍,网瘾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就像黄猛那样,很多人在过了青春期之后就会对网络不再那么痴迷,但这往往意味着那些年轻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面对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的孩子,既无力又渴望子女成才的家长会通过一切外部力量帮助孩子远离虚拟世界,这也给了各种网瘾治疗机构生存的空间。我国从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各种行走学校、训练营,采取诸如电击疗法、暴力疗法、药物疗法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早前央视就曾报道,在我国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个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
医疗机构治疗网瘾是目前十分普遍的现象,借助药物控制和心理治疗的配合,他们宣称自己更加专业。随后,记者询问了多个青岛精神心理方面的医院,他们均表示可以收治网瘾孩子。
北京某著名网戒医疗机构,除了采用心理辅导和家长教育之外,还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方法,对网瘾少年进行精神药物调节,并根据中医脉络的方法调节脑部分泌的紊乱。然而之前一个曾在此处救治的孩子在网上爆料,每天定时的点滴会让自己变得没有脾气,而且昏昏欲睡。
行走学校等网戒机构在2005年左右就开始出现,这种机构的进入门槛极低,招聘几个退伍军人,找几个所谓的心理咨询师,租个场地就可以开张了,魔鬼训练、体罚是常有的方式,因此前几年频频爆出青少年死于网戒机构的案例。
随着媒体和家长的不断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这些行走学校和网戒机构在变通治疗方式,训练方式变得缓和,比如野营、远足或者支援贫穷地区,也更多地开始把家长和家庭教育纳入其中,并且一再强调“我们不是治疗网瘾,只是帮助孩子转化”。
采访中,济南市某防卫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很多网瘾治疗学校的前身都是工读学校,即为有轻微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在社会法治环境与教育理念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摘了“工读学校”的牌子,转向其他方向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了网瘾治疗学校。
在听了一些网瘾治疗机构的“黑幕”后,小航的母亲终于没下定送孩子去戒网瘾的决心,QQ群里一些人推荐送孩子去武术学校,“让孩子在大山里待几天,或许就把手机忘下了”。记者注意到,很多武术学校也打出了治疗网瘾的招牌。
行走在灰色地带 询问过程中,这些网瘾康复班们纷纷大打包票,称这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甚至人生。但是,这个迅速兴起的行业一直处在医疗服务的灰色地带。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卫生部并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专门治疗网瘾。”国家卫计委也曾在2014年明确表示:“我国目前仍未批准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专门治疗网瘾,现在也没有明确地将网瘾作为独立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依然是所有“流派”使用的方式。陶然称,来机构接受治疗的孩子只有1%是自愿的,大部分让父母骗着来、绑着来,甚至吃了镇定药物。
“放心,我们都有接站服务”,在咨询一家网戒学校时,记者询问如果孩子不愿前来怎么办,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可以派人协助,“至于方法,家长就不用管了,我们自有办法”。
黄猛的父母也曾尝试过送儿子去网瘾治疗机构,“身边一个朋友的孩子被送到所谓的培训机构戒了一年的网瘾,网瘾是戒了,可手掌上已经没有掌纹了,左手三个手指不能正常弯曲、右手小拇指严重变形,甚至不能正常打字。”这让黄猛父母打消了送儿子去戒网瘾的念头。
在这些封闭式的机构里,孩子们被安排穿上军训服,重复着学习、训练、睡觉的生活。有的网戒中心一期学员招生30名孩子,年龄从9岁到24岁不等,接受统一的课程安排和训练,“不排除交叉感染的可能”,一位家长表示担忧。
培训的时间长短不一,最少的承诺“二十天就可以让孩子脱胎换骨”,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好,这个培训期会被无限期延长,因此许多孩子为了摆脱不得不让自己伪装。虽然所有的治疗机构都宣称自己的转化率在90%以上,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得而知。
费用却是一致的高昂。在记者采访的数十家网戒机构,每期的费用均在万元以上,日费用在200元~500元不等。即使如此,急切想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父母仍在不断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来。
然而,面对网瘾,再多的外部力量也只是辅助,最重要的是坚定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这一点的黄猛开始在贴吧上“打卡”,每天给自己设定目标以减少上网的时间。他知道当自己萌生了戒网的那一刻起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他希望早日回归现实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航、黄猛为化名)
延伸 国外如何“对抗”网瘾? 如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不管是医生、心理专家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最佳的方法。记者梳理发现,国外戒网瘾的方法与国内较为不同,一些国家政府将网瘾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管理。
美国:“荒野求生”治疗 在美国,随着网瘾人群的不断增多,各种戒网瘾机构涌现出来:有隔夜住院治疗,数字排毒静修,还有荒野露营治疗班,此外还会有一些精神医生开具处方药,或者进行谈话治疗。犹他州Outback青少年网瘾康复班最近发明了心智健康静修课程,其中包括户外探险的内容。参加者需要在沙漠里学会生火、结绳、修建棚子。每一周都有注册心理健康咨询师提供个人和团体治疗课程,鼓励大家去思考究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过度使用科技产品。康复班的费用一般在2.5万~3万美元(合16万~19万人民币)之间。
目前,全美约有50个私营训练营,他们必须持有州政府核准的经营证书,训练教官要有教师证。营中配备心理医生、注册护士和监视摄像设备,随时对营中的青少年提供多方位的保护。
德国:治网瘾费用可报销 德国在很久之前就开始了相关方面的探索,为了帮助青少年远离“网毒”侵害,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2003年在博腾哈根市建立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他们设立的集中式训练营,由有经验的教师领队,目的是把“网虫”从电脑旁带到阳光下,告诉他们在现实中还有更多的美景,有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参加训练营的青少年更像是度假,训练营里的老师会鼓励孩子们每天到海边玩耍、游泳、打排球、堆沙堡等,“网虫”的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度假,目的是让他们在共度的时光中增加交流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德国治疗网瘾的费用可以向青少年家长的医疗保险公司报销,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压力。
日本:政府出资研制专用手机 日本学生使用手机非常严重,据了解,在日本,三分之一的小学生有手机,七成以上的高中生有手机。他们经常连续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用手机互相发短信聊天。频繁使用手机的青少年也更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攻击,遭到讹诈、诱骗等。从2008年3月开始,日本政府要求电报电话公司手机分公司着手行动,专门开发供青少年使用的手机。这种手机能打电话、上网查找资料,此外还安装有定向导航系统,但就是不能玩游戏。学校、家长都有监督手机公司的权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