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穿上师生自己挑选的免费新校服。
文/图 半岛记者 魏海洋
如何让教育发展乘上“快车道”,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来增强人民的教育满意度和教育幸福感?是青岛一直追寻的课题。记者采访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市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坚持外引内联、多元合作,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改革,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结下来,青岛走出提教育质量的“青岛之道”有四招。
建教育集团,促学校现代化 一是名校+分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拓展。采取优质学校区域内或跨区域建立分校(园)的形式,将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选派到分校(园),输送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快速提升分校(园)办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推广。目前,已涌现出即墨28中、台东六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集团。
2014年以来,大力推进了优质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通过名校跨区域合作办学,推动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等一批市级优质学校与市北区、李沧区、黄岛区的新建或发展中学校开展合作,市内三区、崂山区、城阳区的一批名校与平度市、莱西市的30所农村学校开展合作,进一步缩小了区市南北和城乡教育差距。预计到2016年年底前,超过95%的中小学将达到市现代化学校标准,90%的幼儿园将达到省定办园基本标准。
与名校合作,提教育质量 二是名校+新校,促进新建学校高起点发展。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全国争一流、创特色、筑优势,采取政府代建教育设施、委托管理等形式,积极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名校管理团队来青办学。
目前,青岛市教育局已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大学附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青岛外语学校、青岛中学、清华大学附中青岛学校、青岛实验高中等中小学高起点发展,让学生在青即可接受全国一流教育。
抱团发展,共商育人良策 三是强校+弱校,推动区域学校品质的整体提升。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组织其与周边中小学建立学区,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学段衔接与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并推进品牌共创、教师交流、跨校选课等举措,进而实现共同体内学校的同步发展提升。
目前,市南区、市北区分别成立了6个和8个学区。李沧区除了在普通中小学进行学区制改革外,按照与中小学学区一致的原则,将全区幼儿园划分为7个片区,以公办或优质民办幼儿园为中心,形成“1+X”模式。黄岛区、平度市等区市采取“中心校+村小”等形式,推动镇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区市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全市所有区市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
引高校资源,提教育品质 四是高校+中小学,提振中小学校发展新优势。鼓励和推动中小学依托高校的教学、师资、科研、场馆设施等优势,在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构建高校与中小学联合育人模式。围绕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011年市教育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39中合作创办全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
近几年,进一步推动高校比较集中的黄岛区等区市与驻区高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会商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事宜。青岛2中、青岛17中、青岛39中等中小学校通过与高校合作,实现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岛高校“朋友圈”日益壮大,国内外知名大学纷纷落户青岛。仅今年上半年,青岛就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来青岛办学和开展科研。据了解,目前与青岛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高校(机构)已达2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4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已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
■回顾
青岛教育,五年进步知多少
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2015年青岛市3~6岁幼儿毛入学率达到98%,比2010年提高了3%,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新引进高校16所,在青设立机构或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比2010年提高了13%;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到4621人,比2010年提高了12.7%。
教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 先后出台43个改革政策文件,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和“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建立改革激励机制,推出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改革成果。青岛市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高职综合改革、管办评分离改革等11个试验区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简政放权、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10个成果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公平等教育体系完善 累计投入资金约172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69所,新增17万个优质学位,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在园幼儿占比达74%。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729所,是“十一五”时期的2.08倍,87.8%的中小学已达到市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教育公平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教育公平推进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2名,其中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连续两年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550所(含幼儿园),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达到55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达到9所。
教育保障水平提高 2011~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37亿元,年平均增长16.38%。五年累计投入7.2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万名,教育免费政策已经覆盖至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和特殊教育。2015年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215元,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达到23.6台,分别是2010年的2.48倍和1.42倍,城乡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