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化身“云奶奶” 少教多问受热捧

以“问题”为核心的本科研究型课程探索

2016-09-23 15:58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9月23日消息 “云奶奶”是2013年度TED Prize获得者,教育学家Sugata Mitra在他的著名演讲“构筑云端学院”中提出的概念。他曾在一个教育实验中让作为志愿者的老奶奶们通过网络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开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老奶奶被称为“云奶奶”。通过这个实验,Sugata Mitra提出有效的学习是教育自主化的产物这一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万事通”,而应该像一位老奶奶,看似什么都不懂,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等待他们的回答,让有效的学习自主地发生。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赵锟老师将这一理念引入本科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刚看到Sugata Mitra的TED演讲时很受震撼,也引发了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我的深深思考。目前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对问题的讨论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了。其实课程都有教材,现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资源供学生自学。学生更需要的或许是一个作为出发点问题和多个作为‘指路牌’的问题。”赵锟说。

  Sugata Mitra在青少年教育的语境下倡导的完全自主式的学习是否能融入本科教学引发了赵锟老师的进一步的思考。本科阶段的很多知识、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时还是需要老师做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外,教育自主化主要解决的是学习驱动力的问题,而方向上难免发生“跑偏”。对理解发生较大偏差的情况,还是需要老师伸出援手加以引导。由此,赵锟老师将Sugata Mitra的“只问不教”改为“少教多问”,在本科研究型课程中优先引入教育自主化思路,以此作为在其他类型的本科课程中进一步改良和推广的基础。

  教育自主化具体如何实现

  为在研究型课程中有效贯彻教育自主化的思想,赵锟老师探索了几条路。

  第一,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不再以一本或几本教科书为主要依托,转而从工程实际问题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理论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基准。教科书的作用成了基础知识的参考书,而更多的资源则由学生自己在图书馆及正规的网络资源中查找、综合。比如对于研究型课程《复杂网络基础》中提出的“复杂网络理论能用来解决人脸识别问题吗”这一课题,相关同学共计查阅中文书籍6本、中文文献23篇、英文文献14篇、专利1项。经过对这些资料的研读和深入的分析、讨论,最终的结果虽然并没有直接解决这一问题,但引发了同学对复杂网络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这一热点科研课题的热烈探讨和研究。

  第二,以分组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设置。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以课堂整体为知识受众对象的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式的学习。组内和组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对自主学习的开展是尤为重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理解片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情况,通过充分的讨论,看到别人的不同答案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纠正绝大部分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设置小组选题、定期的研究进展报告和阶段性总结等环节为同学们提供充分讨论的机会。

  第三,“云”的充分利用。失去了云的“云奶奶”也就失去了对“起点”和“指路牌”的把控。对一个终极问题,在学生的研究进行到瓶颈时,往往通过更深入的问题分解而把一个难题变成多个次难题,以新的问题追问学生的形式引起他们的进一步探究。这种讨论和交流是随着问题的发生而突发的,并不拘泥于课堂之上。因此,赵锟老师通过课程平台的讨论版、QQ讨论组、微信群聊等云平台对各个小组的问题开放定期的讨论时间,以“简单问题不回答、瓶颈问题分解追问”的方式为同学的研究之路树立起必要的“指路牌”,并持续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热情,突破瓶颈,达到更深刻的认识。研究型课程《复杂网络基础》的课程平台点击量单学期超过1500次,而对应的群聊平均每次集中开放的有效聊天记录超过200条。

  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为紧密配合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赵锟老师为研究型课程量身打造了一套多维的评价机制。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老师二者共同给出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四种形式:自评,即同学的自我评定;互评,即组内成员的相互评定,其中课题组长的评定所占比重最大;团评,即以课题组为单位,由老师师参与的团队之间的相互评定;师评,即老师师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评定。

  第二,在评价周期上,以过程评价为主,即以“选题”、“半月度研究进展研讨”及最终的“结题答辩”几个关键节点为评价周期,以过程评价的结果促进方法的改进或目标的修正,整个评价过程以档案的方式保存。

  这种授课方式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开花结果

  赵锟老师表示,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目前只在少数几门研究型课程中开展,并在学生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但如何有效地在其它类型的本科课程中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探索。

  尽管在受众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以激发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的研究型课程在影响深度上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延续性。在这种新颖的研究型课程结课之后,大部分在课上表现活跃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带有研究性质的比赛。在赵锟老师组织的“暑期学术夏令营”中,很多参与过自主学习研究型课程的同学都表现积极,进一步延续了对科研和学术的亲密接触。其中部分同学甚至与研究生一起加入了一些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赵锟老师指导的本科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中,本科学生参与发表EI检索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12级的孙学成同学因为以第一作者身份与指导老师赵锟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而顺利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为2016级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研究型课程教学区别于一般知识灌输型教学,其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老师要从“教”转向“导”,而学生则从“学”转向“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赵锟老师在如何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本科研究型课程这一课题上展开积极探索,化身“云奶奶”,开启同学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将科研的前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同学们的学习当中,为科研反哺教学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目前,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已经以“信息类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群的建立与推广”为题目,获得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工程教改研究项目立项。

  “我希望有一天大学的老师都可以不用讲课,而只是提出问题,并在一边指导同学们展开讨论。”赵锟老师说,“Sugata Mitra演讲中的一句话始终徘徊在我脑中:‘我们要考虑把学习视作自主教育的产物。允许教育过程自主化,这就引发了学习。不是强制它发生,而是诱导它发生。老师启动这个过程,然后敬畏地退到后面,观察学习的发生。这就是所有这些的目的。’”

  通讯员 曹玉洁 文 游潇

   [编辑: 董芳]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