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李晓哲
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记者从市扶贫办获悉,市政府将2016~2018年3年扶贫专项资金5.52亿元一次性拨付区(市)统筹使用,区(市)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47亿元,两级财政专项资金分别比去年增加320%和530%。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分类脱贫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
贫困人口大幅度脱贫 10月16日,市扶贫办通报了本市脱贫攻坚情况。2014年,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组织7000多名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全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省定贫困村200个,农村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同时,青岛市又确定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和10个经济薄弱镇,一并纳入脱贫攻坚对象。经过2014、2015两年的脱贫退出、核查排除、识别新增,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10445户、25984人。
为落实分类脱贫帮扶措施,市政府将2016~2018年3年扶贫专项资金5.52亿元一次性拨付区(市)统筹使用,区(市)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47亿元,两级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接近9亿元。
光伏扶贫每年增收10余万元 特色农业扶贫是本市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依托玫瑰小镇、蓝莓小镇等20多个特色小镇,带动154个贫困(薄弱)村今年新上187个特色种养业项目,带动贫困户692户、贫困人口1835人。
通过推广光伏扶贫,全市有87个村新上光伏扶贫项目。拿即墨市27个贫困村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来说,每年村集体可稳定收入10万元~12万元。
农村旅游扶贫也是一大特色,全市已有樱桃节、蓝莓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80余个,形成了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26条,34个贫困(薄弱)村新上观光农业项目,带动贫困户126户、贫困人口329人。
本市还鼓励农业企业扶贫,全市有农业规模企业27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00多家,通过吸纳就业、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薄弱)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有76个贫困(薄弱)村、1340个贫困户纳入合作社。
超三分之二市派第一书记留任 项目帮扶,更要有政策支撑。为此本市出台了《关于率先完成农村精准脱贫任务的意见》,并将脱贫攻坚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是从党政机关选优配强的骨干,在贫困村镇他们起到带头人的作用,还整治了一批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驻村帮扶,本市把村级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为保证工作连续性,超过三分之二的市派第一书记今年继续留任。
本市精准扶贫工作还注重聚焦重点难点,2016年农村低保标准达到5640元,居山东省城市首位。整合卫计、人社、民政等多部门政策资源,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模式,将已参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社会救助“既能扶真贫、又不养懒汉”,本市将兜底保障与就业扶贫相结合,到2016年底前,全市将开发扶贫爱心公益岗位3000个,定向用于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年底实现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是一项重要工作,本市积极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重点对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准确度、工作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分类脱贫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
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年底实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1个省定贫困村和48个市定经济薄弱村摘帽,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明显改善。
本市将严格按照标准、条件、程序,建立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切实做到政府科学认定、群众自愿认账、社会普遍认同,坚决杜绝“数字脱贫”、“硬脱贫”、“被脱贫”现象的发生。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还将把资金使用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区(市),在科学论证、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快规划、快审批、快推进、快见效,确保贫困人口早受益。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