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白沙河街道的前沙湾庄村是个人所共知的贫困村,青岛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第一书记”于永明驻村扶贫一年后,前沙湾庄名气依然“不逊”当年,引来媒体纷纷报道。村口一处新落成的典雅别致的村民综合服务场所首先夺人眼球,这一现代建筑在千篇一律的白墙红瓦乡野间难寻踪迹、堪称建筑艺术珍品,这是于永明书记驻村以来实施的扶贫项目之一,这一年来于书记想方设法为村里多办事、办实事,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使村庄大变样,很难让人再联想到这是个曾经的贫困村。
“您提前和于书记沟通下,请他务必于下次报道时能出镜。”不少媒体记者都逐渐了解了于书记埋头苦干、不嗜张扬的作风,村庄建设的桩桩件件都气势如虹的占领视野,却总是见不到“活”的书记,虽有遗憾却也不禁感叹:“像他这样实干的书记很难得。”
150万打牢扶贫根基
前沙湾庄村234户、779人,耕地面积约1985亩,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以种植草莓、油桃、葡萄大棚为主,因为基础条件落后,村民生产生活艰辛。于永明带领村两委干部立足村情,综合施策,陆续启动和实施了总投资250多万元的自来水改造、综合服务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平塘改造扶贫项目,为村庄脱贫摘帽上产业铸就了坚实根基。
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村普遍的软肋。前沙湾庄村原有两处农田水源地,因天气干旱,平塘近乎干枯,周边种植的小麦因无水可浇,亩产仅为400到500斤,严重影响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村庄在2002年自筹资金修建了水源地,铺设自来水管道,并配备了净化设备,建成初期,全村每月自来水用电费用约600元,近几年,因老化失修,管道时常漏水,全村每月自来水用电费用上升到1300余元,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农闲时,村民因缺少固定的文化场所,只能在大街上进行广场舞、秧歌等娱乐活动,因活动时间和音响的问题,时常引发邻里纠纷,不利于村庄稳定。
缺资金是贫困村满足环境改善需求的普遍瓶颈。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想家底却只有无奈。于永明驻村后,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入户走访、实地察看,摸清基本情况,结合村庄实际,直面问题,制定项目,筹措资金,分步实施,逐项推进,解决了一系列村民最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30万元改造全村自来水管网工程6月份已经完成,通过安装智能管网,配套原有净化水设备,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全村免费喝净化水;45万元改造村庄原村委办公室,建设200平米的村庄综合服务与文化活动场所,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一事一议”资金46万实现村庄全硬化;青岛市水利局30万扶贫资金改造平塘,解决600亩农地的灌溉。
“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习总书记这样谈扶贫,于永明也是这样干扶贫,不仅干的好,而且一点也不少。
120万加足脱贫马力
脱贫靠“输血”不是长远之计,村庄有草莓、油桃、葡萄大棚260个、600余亩,还有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种植,但是村庄一直以来靠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穷了村穷了民,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怎样实现强村又富民,于永明心里自有一本大帐、长远账,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他创意产业扶贫思路,120万激活村庄脱贫“造血”动力,不仅能让村庄和村民稳稳脱贫摘帽,还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奔小康。
20万建设200平米光伏发电项目已经进入招投标,该项目实施后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100万元建10个大棚出租给种植户,实现土地流转户、村集体、承租户三方共赢,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万元,目前30亩大棚用地已完成土地流转,招投标已结束,马上进入施工阶段,今年村民们就能在“扶贫大棚”里种上冬季草莓了。
两个产业每年能给村集体提供13万元的稳定收入,村庄不但实现了如期脱贫,并步入良性发展。
文/图 半岛网 黄超 通讯员 孙京信 李永强 段伟娜
[编辑: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