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争夺战之"青岛策"——探访青岛制造业的战略高地

2016-10-21 07:11   来源: 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位于青岛市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青岛海洋装备生产基地(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大国装备夯实“发展基石”——以战略眼光谋划新空间

  高端装备,国之重器,也是衡量一国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标准。

  在青岛中车四方厂区内,至今仍摆放着一台64年前“八一号”蒸汽机车原型,这台机车浓缩着青岛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沧桑与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国内可统计的火车机车有4000多台,但却没有一台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历史选择了青岛。1953年,新中国第一台机车“八一号”在这里试制成功。“八一号”的诞生,奠定了新中国机车工业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

  昔日的老四方机车厂,如今已成为驰名中外的“高铁摇篮”——

  从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这里开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

  “青岛制造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每一个城市的制造都是在不断总结中前进的。”青岛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枫说,青岛不仅有着轻工业的辉煌,更有着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传承基因。

  大块头有大智慧,发展高端装备凸显一个城市的长远眼光。

  约90米高,4条可升降的桩腿,可供数百人吃住的海工平台……这样的一个个恰似“变形金刚”式的庞然大物,就坐落在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内。

  “这一个平台,其售价就好比一架波音737飞机。”青岛海西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庆说:“大型高端装备正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能抢占制造业的高地。”

  目前,海西重机在造的还有3座110米电动齿轮齿条升降式海工平台,将分别于今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交付,并于8月份新签订了6座自升式海工辅助平台建造订单,是目前国内手持订单量最大、成功交付海工平台数量最多的海工服务平台生产制造企业。

  船舶制造,最具海洋气息的工业符号,集多种产业门类于一身,也衡量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工业水平。山东半岛处于日本、韩国和中国构筑的世界造船业“金三角”地带,青岛造船业的崛起,占尽天时地利。

  “具备世界眼光,立足国际前沿,迈向全球市场”——这是青岛发展船舶等海洋工程的思路和目标。

  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引进中船重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最强“国字号”企业,以及三菱重工、瓦锡兰等造船和研发配套的国际大公司,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超过10个,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已完全具备建造10万吨级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俗称“海上石油工厂”)、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海上采油平台上部模块等高端产品的能力。

  依托技术创新,一大批高端装备从青岛走向海内外,一批“大国重器”从这里走向全球,“青岛制造”显示出大国重器的高端水平。

  作为高铁,中车四方累计在新加坡获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实现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

  作为高端海工装备,今年上半年由中海油青岛海工承建的俄罗斯亚马尔LNG建造项目的三个核心工艺模块顺利装船并将运往北极。这是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液化天然气核心装备,也是中国首次对外输出LNG核心工艺模块,标志着“青岛制造”已顺利打入国际高端油气装备市场。

  ……

  据青岛市经信委介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176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430亿元,同比增长10。9%,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立足青岛,放眼全球,“青岛号”制造业的这艘大船正在全球竞争中乘风而行,承载着在制造业前沿领域中实现领先的重任,也正努力在未来制造业版图镌刻上“青岛制造”的新标签。(记者赵新兵、李斌、张旭东、徐冰、张辛欣、席敏)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制造业 青岛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