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创排的大型舞剧《法显》,今年在国家大剧院和青岛大剧院成功首演,受到高度评价(资料照片)。
□半岛记者 王法艳
舞剧《红高粱》曾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今年大型舞剧《法显》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成为青岛文艺精品创作的又一创新性尝试。文艺的“高峰”需要以接地气、扎根于民间的“高原”为依托,所以青岛以“文化强市”为目标,近年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青岛市博物馆、美术馆等全市63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惠民把大量精彩的演出、展览等以公益或低价方式带到市民身边,不仅“送文化”到社区,更“种文化”到心坎。
惠民票价30元看大戏 今年53岁的王亚琼从年轻时就爱好京剧,现在是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七彩风京剧团的一名团员,她告诉记者:“现在像我们剧团这样的票社在青岛市有上百个,大的票社有三四十人,在居委会、街道或社区的一些小票社也有十几个人。”
票社的票友经常约着看青岛京剧院的演出,“这两年实行惠民票价,30元买张票很便宜,我基本是场场不落。青岛还经常请一些京剧名家来演出,于魁智、李海燕等人的演出我都看过,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些著名艺术家的表演,真的是很有福气。青岛京剧院现在登台的都是青年演员,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都非常有看头,我们票友都很喜欢。”
不仅看戏,王亚琼也经常和票友们排演一些折子戏到敬老院、福利院进行义务演出,“我们一年进行约20场义务演出,老年服务中心在民政大厦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场所排练,每年还包两次剧场让我们唱《四郎探母》等整出大戏。”
除了京剧的惠民演出,青岛的话剧、歌舞剧市场也连年推出惠民票价,这与政府的补贴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话剧院、歌舞剧院、京剧院三个院团,再加上四个剧场,政府一年共计能补贴500万至600万元,这对于青岛惠民院线形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市话剧院总经理苗青透露。
63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近日,青岛市博物馆文化志愿宣讲团来到胶州市洋河镇老年公寓,为老人们举行了一场关于古钱币的讲座。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场地有限而感兴趣的老人很多,很多老人都带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甚至有视觉障碍的老人也加入到了“听讲座”的队伍中来。
除了“走出去”普及文博知识,青岛市博物馆更多是通过免费开放的展览、“文博讲堂”等各种公益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博琴雅韵”古琴培训班已经开展了4期,每期招收10名学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免费授课,近期又针对一些学员已经有了一定古琴基础,推出了公益的古琴提高班。今年51岁的李一丁除了爱看展览,也是“文博讲堂”的常客,他告诉记者:“最近听的一场讲座是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讲的《寻找黄金船——南中国海水下考古》,讲得非常精彩,受益匪浅,期待着去广州看看南海一号,还准备买一本他讲座中提到的那个美国小说家写的小说《寻找黄金船》。”
据青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介绍,青岛市近年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全市63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包括37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每年服务市民超过700万人次。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也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自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400万元,让更多市民享受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
亿元资金扶持“青岛印记” 文艺精品是市民文化力量的凝聚与迸发,是建立在高原之上的高峰。李明介绍说,自2013年以来,青岛市实施了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政策,入选项目百余个,扶持资金过亿元,打造了一批凸显“青岛印记”的文艺精品。同时,设立群众文艺原创作品“海燕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涌现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历时两年创排的大型舞剧《法显》,今年在国家大剧院和青岛大剧院成功首演。公元五世纪初,东晋高僧法显求经归来,从苏门答腊岛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多天后在长广郡牢山(即青岛崂山)登陆,并在青岛完成世界名著《佛国记》初稿。舞剧《法显》根据这位东晋高僧事迹改编,作为青岛文艺精品创作的创新性尝试,会聚赵季平、赵大鸣、杨凤良等国内一流艺术大师组成主创团队,深入调研、多次论证、潜心创排。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
李明透露,“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文艺作品获国家和省级以上奖励700多项。广播剧《红飘带》、舞剧《红高粱》、报告文学《国家记忆》等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鲁迅文学奖。以青岛一战历史为背景,与中新社合作拍摄的4集电视纪录片《1914,青岛永不能忘》,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部列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题材的纪录片。
打造世界级影视之城 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打造一个世界级影视文化高地也一直在青岛的文化发展版图之内。据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介绍,青岛市、黄岛区与万达集团已共同设立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对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完成主要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补贴,“目前,已吸引40余家影视企业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充分彰显了政策的后发优势。”
局部开园的东方影都产业园是世界最大的全产业链影视产业基地,投资超过300亿元,总面积54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影视产业基地;计划引进50家影视制作公司,预计每年有30部外国电影、100部国产影视作品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
目前,《长城》《环太平洋2》等大片先后来青拍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的副总裁帕特里克·邓普西接受采访时表示:东方影都建成的消息传得特别快,好莱坞也已经人尽皆知了,“可以说好莱坞的各家制片公司也都盯着中国,因为中国现在能给制作出高水准影视作品的公司提供非常好的机会。我相信像东方影都这样的园区会给整个产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李明表示,“十三五”时期将实施优秀影视剧本孵化计划,打造“青岛出品”影视品牌。完善影视发展政策,组建青岛影视发展中心,营造国内一流的影视发展生态,申创全国首个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
城市变迁中传承文化遗存 2014年初,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北海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以青岛为母港。青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透露,今年年底,北海基地将正式建成,“我们将努力引进国家出水文物科研实验室项目,建设北方唯一的出水文物修复中心和展示中心、国际水下文物交流中心,并争取建成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
近年来青岛一直致力于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据李明介绍,实施“海洋寻迹”工程,开展山东沿海和青岛海域的水下文物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施“探源青岛”工程,通过对即墨北阡、大珠山旧石器时代等大遗址的发掘,将青岛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一万年前。
同时,青岛全面推进博物馆城建设,利用工业遗产、大遗址、海洋文化、历史名人故居、地方民俗等优势资源建设博物馆。积极探索名人资源保护的青岛模式,将老舍故居辟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63座,拥有三级以上博物馆的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已纳入依法保护框架。全市目前共有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9批7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化遗产被纳入首批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名单,让城市在变迁中留住乡情。八大关、小鱼山文化名人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出台了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订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创新公共服务草根也有舞台 日前,青岛火车站南地下候车厅衍生出一片欢动的音乐海洋,过往旅客纷纷驻足、拍照、合唱,加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快乐之中。由青岛市文化馆携五王艺术团推出的“微演艺”走进火车站,《爱的地址》《城里的月光》等歌曲为旅途的人们送来了欢乐。
此次活动是2016青岛市 “微演艺”“六进”活动的一部分。青岛市“微演艺”“六进”活动自启动以来,已在商场、机场、火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多次登场,成为岛城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李明表示,青岛市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实施了“文化点亮青岛”行动计划,满足市民各层次、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其中各类“微演艺”活动百余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喜爱。
2014开始举办的“五王”才艺大赛是全国第一个面向市民,同时在一个平台进行五项艺术门类海选的市民才艺展示舞台。这项活动目前已举办两届,报名参赛的选手超过10万人,参赛节目近万个。第二届“五王”大赛增设全国邀请赛及东亚文化之都“五王”大赛两大环节,邀请全国八个省市及日韩选手来青展示才艺,让“草根英雄舞台”的影响力辐射至东亚,市民文化展示的舞台更加广阔,成功打造了一条城市文化总体追求与市民文化个性需求相互融合的创新路径,搭建了一个政府文化主导与群体文化创造完美对接的崭新平台。
此外,开展“领读一百天,改变人生路”阅读活动,开启了全民阅读新模式,邀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等20位在不同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或代表性的人士担任“领读人”,由领读人通过报纸、网站、广播、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市民和粉丝推荐图书,交流阅读心得。让参与的市民以每天跟读的形式,共享阅读的快乐,在共同阅读中总结分享个人的改变历程,使得更多市民浸润书香,爱上阅读,进而激发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
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开放是青岛突出的城市优势。青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表示,我们牢牢把握青岛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有利时机,使青岛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为青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东亚文化之都”是文化部配合国家对周边外交工作大局,在东亚区域开展文化合作、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性项目。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连接点与枢纽点。“我们坚持文化先行,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李明说。左手“东亚文都”,右手“丝路重镇”,为青岛对外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迎来了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据统计,青岛目前已与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每年文化交流项目近60项。
在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期间,青岛市积极搭建城市外交平台,吸引整合国际文化资源,承办了第七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并发布三国文化合作“青岛行动计划(2015-2017)”,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50余项,有效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成功举办了活动年开、闭幕仪式及文艺演出系列活动,聘请国家级导演,整合全国、全省艺术资源,专门创作了活动年主题曲《爱的地址》,呈现出一台融合中华文化和东亚文化的精彩演出,展现了国家水平的艺术效果,获得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对外交流中,青岛市创新开展城市特色文化交流活动,这两年陆续举办了“青岛文化周”青岛站、清州站、新潟站系列活动。具有青岛韵味的杂技、核雕、剪纸、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展示,在日韩城市不断形成青岛文化新热点。去年12月底,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为切入点,举办了“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动,开启与欧洲文化之都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举办的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代表作品摄影图片展, 共展出150幅欧洲文化之都的城雕艺术摄影作品,吸引近20万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参观、互动。
城市文化宣传方面也一直在探索新模式,在首都国际机场首次“叩响”“文化国门”,展出了64幅青岛城市形象宣传画,以“讲故事”的方式对青岛文化和东亚文化之都活动进行全面展示,期间,600多万国际旅客参观了青岛城市主题图展,实现了青岛文化推介模式的大提升。
据李明介绍,我们延续“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交流机制,建立了东亚文化城市联盟,与东亚文化城市的交流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将通过与欧洲、美洲、东盟、阿拉伯世界等区域“文化之都”的城际交流,建立城市文化外交长效机制,搭建国际间城市文化经贸交流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