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香
□文/图 半岛记者 王晓伟
通讯员 云飞鸿
古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而今,平度市崔家集镇有杨春香,自1975年结婚嫁到崔家集镇虎李家村以来,风雨四十载,她先后为四位老人养老送终,勤劳、奉献一生,孝敬老人,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孝美亲情,诠释了平凡人的大孝。
13载精心护理偏瘫婆婆 1976年,杨春香大儿子刚满百天时,婆婆突然身体不舒服、手脚不听使唤。到医院检查,罹患老年偏瘫。此时,杨春香正处于哺乳期,且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但她咬紧牙,扛起了全家的重担。婆婆大小便失禁,她不仅每天要为老人喂饭喂药、洗漱更衣、还要倒屎倒尿。怕老人因长期躺在床上会生褥疮,她每天多次给婆婆翻身、擦洗,婆婆因年龄大了身体非常僵硬,每次翻身都要费好大的劲,但她依然坚持每隔几个小时给老人翻身促进血液循环。夏天,她担心老人身上有异味,一天给老人擦洗好几回身子。
她生二儿子的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家里的活多加上照顾公婆,杨春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嗓子都哭哑了。但是,回到家里,杨春香顾不上哭喊的孩子,总是先去给婆婆翻翻身子,把大小便清理干净,然后才给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喂上两口奶。
尽心尽力照顾公公23年 精心照顾婆婆13年后婆婆去世,1989年婆婆去世后,公公一度精神不好,常挑三拣四,杨春香又毫无怨言地将公公接回家照顾。一次,她把洗脚水放到公公面前,公公嫌弃烫用脚踢翻了盆子,溅了她一身,她笑了笑,又去重新倒水。还有一次,公公想吃红烧鱼,她赶早集买回鱼来,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做好,午饭时公公嫌鱼刺多,直接把鱼倒在垃圾桶里,杨春香强忍着眼泪,给公公又去买鱼来做……由于杨春香照顾得好,公公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直到2012年,杨春香公公以94岁高龄安详老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分家时,公婆偏爱着小儿子,给小儿子新盖的瓦房,给杨春香留下了800元债务和老房子。老人的偏爱,并没有让杨春香放下对老人的孝敬,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
无私赡养三爷爷15年 对农村人来说,能照顾好、孝顺好自家公婆,做得已经很好了。但杨春香在婆婆去世后,又一直照顾着出了五服的三爷爷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姨婆婆。“三爷爷和姨婆婆都无儿无女,我不忍心看老人无依无靠。”在杨春香的悉心照顾下,两位老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慢慢地过成一家人,姨婆婆也成为了杨春香的三奶奶。
三爷爷怕冷,杨春香就赶紧为三爷爷做厚被子。白天照顾老人,收拾家里,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安静地做被子。因为眼花了,看不清针,杨春香的手一晚上就得扎上好几个口子,就这样,连熬了好几个晚上才把被子做起来。当一床暖和的被子递到三爷爷手中时,三爷爷激动地落下了泪。
和老伴分居10年,陪伴三奶奶 2004年,三爷爷临终时,一直拉着杨春香的手,担心三奶奶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杨春香一口应承着将三奶奶照顾到底。三爷爷去世后,为照顾好三奶奶,杨春香与老伴分居10年,每天照顾三奶奶的饮食起居,用单独的菜刀、锅碗为三奶奶做饭盛菜,只为了将饭菜做得更软更可口,只为老人能够吃得安心舒心。
每当三奶奶生病了,精神不振、没有胃口的时候,杨春香就变着法儿做可口的饭菜,特别注意三奶奶吃饭多少,甚至连老人的大小便也注意观察,以便随时调整饭菜的硬软。2015年,杨春香的三奶奶94岁高龄去世后,她通知子女们都回家,为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进行守灵。
好多人不理解她,弟弟也曾埋怨过她,但杨春香反驳说:“这就是我自己的老人,我对每一位老人都善始善终,相信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欣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人,用最传统的方式诠释了孝的含义,杨春香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