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2013年市政接管雨水斗清挖工作以来,雨水斗掏挖实行网格化管理,分为4个片区,4支养护队伍,以片区为单位进行养护,全面保障了雨水斗排水通畅。尤其在2016年8月李沧商圈范围内排水移交市政一家管后,根据“全区雨水斗每月清挖一遍,主干道、商圈区域至少每周清挖一次”的工作标准,李沧市政清挖雨水斗的任务更加繁重了。
但由于道路建成年代、设计标准不同,雨水斗深度及构造也不尽相同,其中全区深度1.5米以上的雨水斗约6000个。按照“安全防护、开启篦子、掏挖、装袋、装车、清扫”的传统工艺,根据年、月计划,非汛期时公司组织专业施工队伍每天安排3辆自卸车(8吨/辆),12名工人进行循环掏挖,平均每天只能清挖雨水斗150个,远远满足不了雨水斗精细化管理标准。为破解雨水斗清挖苦难,提高雨水斗清挖效率,保障雨水斗精细化管理,市政公司经过不断创新研究,成功研制出雨水斗内盒装置,实践证明该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提高雨水斗清挖工作效率,李沧区市政公司总经理带领公司经过不断创新研究,成功研制出新型雨水斗内盒装置。该装置用镀锌角钢框架三面焊接铝板成型,首先将该其平放至雨水斗底部,将无挡板一侧朝向雨水支管口放置,当淤泥装满内盒时,体积约0.05m 3,重量约为50~80斤,经实测,采用新工艺清挖雨水斗时,两名工人从安全防护,开启井盖,配合用钢筋钩将内盒从雨水斗中取出、装车,清理卫生,平均用时约3~5分钟。
11月16日上午,记者在永年路上看到,两名清挖工人正在进行雨水斗清挖工作。据悉,永年路和遵义路桥下都是新型雨水斗内盒装置试点路段。永年路代表的是单箅普通雨水斗,深度1.5米。遵义路铁路桥下因地势低洼,设置为多箅雨水斗,深度为2米以上,且在雨后冲积沙土较多。这两条路的试点,可以更好了解创新雨水斗内盒的使用效果。“新型雨水斗内核成本低、制作简单、操作便利,大大提高了清挖效率。”李沧区建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该装置适用于各种不同深度标准的单、双、多箅雨水斗。在保证雨水斗排水功能的同时,将原来掏挖、装袋(晾晒)工序合为一道工序,有效避免了清挖雨水斗时二次污染。当雨水斗深度超过2m时,效果更加明显,清挖效率比传统工艺提高了5倍。“下一步,将针对雨水斗超过1.5米深度以及人行道不规则处进行集中投放,不断总结经验,分批、逐步在全区进行推广。”
城市信报记者 曹红红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