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国家实验室助推新蓝谷 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2016-11-25 06:53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地球上大约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发展海洋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对于青岛而言,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力海洋科技,繁荣蓝色经济,一直是我市努力方向。作为我国海洋科研城,青岛市拥有28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转型升级,有力发挥了对蓝色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去年底,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运作,青岛将借此契机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大平台,推动海洋高精尖技术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新蓝谷。

  海洋科技实验室设在青岛

  近日,我市正式发布了《青岛市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中第一个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我市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等基础科学研究,增强海洋生物医药、深海与海工装备、蓝色粮仓等领域创新能力,争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坐落在即墨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是我国首个海洋科技实验室。

  历经15年建成启用运行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也都是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青岛的海洋科学家就建议启动国家海洋实验室申请建设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2007年,科技部批复同意筹建,此后,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财政部等单位进行了多次商讨论证,漫长的论证,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2012年,国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确定青岛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蓝谷发展规划获得国家5部委联合批复,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蓝谷定位于打造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应运而生,并于2015年10月底启用,总占地6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海洋国家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成立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等8个功能实验室,启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大型科研平台建设。2013年,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复以来,海洋国家实验室便立足国际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确立了攸关海洋强国建设的(透明海洋与国防安全、蓝色生命与生物资源安全、海底过程与能源矿产安全、深海与极地极端环境研究、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五大战略任务,开展跨学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研究,服务国家安全,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抢占全球海洋科技的制高点。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占GDP比重近三成,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经济新的“增长极”。而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成立恰恰为青岛发展蓝色经济和海洋经济提供了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今年,海洋国家实验室还举办了“海洋全球高端峰会”“鳌山论坛”“CLIVER大会”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将拥有大洋钻探船

  昨天,在海洋国家实验室,记者现场体验了模拟真实海底状态的VR头显设备。戴上这个设备后彷佛整个人置身海底世界一般,甚至能清楚看到海洋世界里的浮游生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运用高科技设备还原真实海洋世界,是海洋科技实验室“透明海洋”战略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水下国门洞开的困境,海洋国家实验室通过实施“透明海洋”计划,将整合、建造一批深远海大科学设施与高精尖海洋仪器,进行“两洋一海”(西太、南海、印度洋)的观测、探测、预测,通过建立从海底到海表的海洋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实现“两洋一海”过程和变化看得透、查得明、报得准,这也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科技支撑。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海洋国家实验室已与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等国际著名海洋研究所建立合作,聚焦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国际科研热点区域,与东盟沿线国家、欧洲沿线国家在多领域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

  今年9月份,海洋国家实验室发布消息,“东方红2号”科考船已从青岛起航,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万米深海科考任务。向深海大洋进军是21世纪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战略。深海作业技术是海洋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支撑深海海底工程作业和矿产开采的水下技术海洋国家实验室,依托青岛市现有科考船、水下机器人、蛟龙号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具备从近海至远海完整调查能力。在海洋实验室展厅,蛟龙号等一系列科考船的模型被摆放在展厅最显著的位置,还有一个名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模型。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该船是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地调局和青岛市政府一起推进大洋钻探船的立项工作。实验室计划借由这艘船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如果这艘船成功下水,我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科研人员说,借助逐步提高的深海技术和深海仪器装备,他们可以进一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防安全,勘探、开发可燃冰、锰结核等深海海底蕴藏的丰富矿产,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通过深海科研,也能更好地发现海底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着整个人类文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走向海洋是世界所有强国共同的国家战略。科学考察船是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船只,是运载海洋科学工作者亲临现场、应用专门仪器设备直接观测海洋、采集样品和研究海洋的基本载体,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器。”昨天,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强大的海洋科学探索认知能力将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依托青岛集聚的一批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内共拥有或在建世界最先进全球级科考船10艘,记者了解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也是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链接 在青打造全国海洋资源共享平台

  据介绍,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远洋科考船队,统筹实施平台内科考船舶科学、高效地调度,实行航时共享原则,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的多方科研力量和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又减少海洋调查任务的重复,极大降低了船舶运行成本,提高了科学考察船只的利用效率。使平台内每个航次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壮大船队规模,组成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为有效服务国家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有力支撑。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