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艾滋病例中男同超七成 为传播最主要群体

2016-12-02 07: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徐军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28.3%。青岛市疾控中心今年刚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岛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接触传播占99.4%,其中有77.8%是经男男性接触感染。男性同性性传播成为青岛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方式,而男同性恋群体(男同)成为了易感的高危人群。这是为什么呢?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在男同间开展艾滋病干预的专家和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了解这一现象背后复杂的原因。

  新发病例中,男同超七成

  国家疾控中心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2006年的2.5%升高到2015年的28.3%。在全国范围来看,异性之间的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但在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新发现的感染者中,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男性间的同性性接触传播,而女女性接触不传播。

  2015年的青岛艾滋病防治情况数据显示,从感染途径看,青岛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接触传播占98.7%,其中有74.4%是经男男性接触感染。而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了99.4%和77.8%。男男性接触传播,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方式,而男同性恋群体成为了易感染的高危人群。

  那么,为什么男同之间艾滋病感染比较集中?国内首位在男同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马丁奖得主张北川教授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我们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包容度还不够,“因担心遭歧视,不敢公开自己身份,生活在阴影之中的同性恋者难以获得正常交往空间,获得真爱的机会就会缩小,而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又有性的需求,于是只能在黑影中摸索、没有固定伴侣,一来二去,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就会加大。”张北川教授介绍,这个现象不仅仅在青岛,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反过来看,如果大众对同性恋者真正理解,并消除歧视,那么这部分人群则会像异性恋一样,“在阳光下”有正常的恋爱和固定的伴侣,艾滋的感染率则会大大降低。

  13岁同性恋者离家出走

  长久以来,同性恋群体是一个被压抑、生活在“阴影”中的群体。“从人性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现在的社会文明在进步,但远远滞后于现实社会的需求。”对于人们对同性恋者的理解现状上,张北川教授表示。

  而这样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张北川接到了一个来自外地的电话。在通话中,张北川询问对方,当地一位医生是否与他联系上了,并告诉对方,这位医生阿姨性格很好,在了解他的情况后,也对他的处境非常担心。

  张教授告诉记者,跟他通话的是一位15岁的小男孩,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者后,很恐慌。“这位小男孩为什么恐慌?他生活在外省的省会城市,他学校里面有一位比他小1岁的小孩,在2015年,也就是那个小孩仅13岁的时候,无意中讲出了觉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情,结果被学校驱逐。被迫离校以后,这个小孩挨到家人的一次次暴打,然后离家出走,现在仍然下落不明。”

  这个15岁小男孩觉得自己也是同性恋,看到“前车之鉴”,所以非常恐慌,这已经是他第3次给张北川打电话了。为了帮助这个男孩,张北川和该省疾控中心一位熟悉的女医生联系,请女医生就近和这个男孩谈话、帮助他。现在,小男孩的亲戚也和张北川取得联系,帮助这个孩子。他已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但是至今还没敢告诉爸爸。

  包容度提升不等于懂了

  上周四,张北川在青岛大学的一次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年龄渐老,张北川外出的次数减少了很多,不外出的时间,他除了每天要回复大量的通信外,还要接许多的电话,他和那些他已经数不清的人,保持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同时,也回复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尊重并保护对方隐私,张北川的电话上连来电显示功能都没有开设。

  从1987年开始撰写艾滋病专业文献,1989年开始研究同性恋到现在,张北川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回顾这30年的变化,他说,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包容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包容度的提升,并不等于人们懂了,这种提升主要是社会大环境对多元化的包容。”张北川举例,一位母亲告诉30岁左右的同性恋儿子,同性恋不要紧,要好好结婚,将来结了婚有了小孩再出去“玩”。张北川说,这看似很包容,但其实还是不懂,还是要让她的同性恋儿子结婚、生育。如此,非但对儿子不利,甚至还可能害了另一个女性。“还是没有理解,只是出现了表面的包容。”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正确认识同性恋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给予了支持、尊重。相信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青岛青同防艾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虎子表示。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除名,2001年中国第三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再把同性恋看成一种病态心理。然而,对同性恋的不理解和歧视,仍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仍未剔除。

  活跃期碰上“知行分离”

  张北川教授和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科主任姜珍霞告诉记者,现在的男同在性方面普遍活跃。社会多元化,城市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们对私人事情关注度和了解的可能性小,同性恋者顾忌少了,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不过,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性接触上,如果能够在性接触时采取安全措施,就会大大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概率。而现实是,虽然现在艾滋病的知晓率比较高,但是在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采取安全措施上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随身携带安全套,对于多数人来说仍是‘不可能’。因为携带安全套万一被他人发现,往往被认为是性生活不道德。”张北川教授介绍。

  在男同群体中“知行分离”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人对相关知识的匮乏,认为同性之间不存在避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男同之间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意识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在这种高危性行为中,如果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感染者又没能及时去检测出来,那么还有可能会继续传染给其他人。

  虎子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服务中心,已经在市区中心办公室、黄岛区大学城服务站等2处办公点,主要向男男性行为者、滥用毒品者、青年学生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务。今年前10个月,已为1700名目标人群提供检测服务。“很明显能感觉到,今年检测的阳性率超过去年,感染者呈现年轻化,青年学生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虎子告诉记者。  

  高校成为“防艾”重地

  姜珍霞告诉记者,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龄分布上,20岁至39岁居多,在职业分布上,青年学生占6.6%,上升至第四位。由于近年来青年学生感染比例上升较快,所以,高校也成为了“防艾”重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海大、青大和青科大等岛城高校,都有艾滋病匿名志愿咨询检测点,做艾滋感染与否的初筛。“有学生主动来做检测,但是并没有筛查出感染者。”青大职工医院院长刘冰介绍,学校除设有检测点外,也有橱窗宣传、专家讲座、设置安全套自动发放机等宣教形式,“比如借助每年新生入学季、运动会等学生聚集的机会,来发放‘防艾’宣传单,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一些传统的宣教方式外,为吸引更多学生了解艾滋病、消除对该病的歧视,把防艾知识以游戏、辩论会等形式展示,成了近几年高校普及“防艾”知识的新亮点。12月1日当晚,青岛理工大学编排了舞台剧《活在法庭上的人》,其故事就是讲述一位男同安德鲁,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遭到雇主解雇,安德鲁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连日来,崂山区疾控中心与青岛青同防艾志愿服务中心以及海大、青大和青科大三所高校,联合举办了关于校园艾滋病防控的辩论赛,论题包括“入学体检中是否要加入HIV检测”等话题。青大职工医院副院长王磊表示,这种辩论赛的方式一方面加深了辩手及观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对艾滋感染者和同性恋者原本存在的误解。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艾滋病 男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