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市民利用周末时间前来游玩。
藏马庄民俗村的店铺都是免费租赁给附近村民。
文/图 半岛记者 王菊
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如今,青岛各区市都很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在大力挖掘历史遗迹和自然风貌打造自己的旅游景点和品牌,这些景点在带动地方经济、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青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1月26日至27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岛城调研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对青岛在全域旅游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转变,青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景区出店面,村民当“老板” 12月7日,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由于是工作日,又是淡季,景区内游客不多,但工作人员仍然非常忙碌。“这个月底,一场国家级的健康大会将在度假区举办,另外我们为冬季旅游量身打造的藏马山冰雪节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正在抓紧做准备工作。”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陈程介绍说。
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黄岛区藏南镇,规划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有藏马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千禧谷主题公园、蓝莓小镇、滑雪场、植物园、汽车营地等项目,一年接待游客量约120万人次。度假区的建设不仅盘活了区域内的旅游产业资源,也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变。在通往度假区的开城路上,矗立着一座崭新的小区,一排排漂亮楼房非常惹眼。“这是长阡沟社区的回迁房,村民们已经拿到钥匙了,不久就能入住。”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而在度假区内的藏马庄民俗村,每家店面都干净整洁。62岁的陈文京在此经营一家老北京冰糖葫芦店,他家住在附近的西南地村,前几年除了务农就是到周围打工,常常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如今藏马山开发了度假区,民俗村的店面免费租借给村民,他一年前来这里开起了小吃店。
来自当地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累计创造税收1亿余元,为镇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项目共发展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藏马庄民俗村项目采取免费租赁店铺方式吸引90多家商户入住。项目所在地长阡沟村通过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等方式促进集体经济“井喷式”增长,实现由人口负增长、村集体存款仅5.4万元的贫困村到年收入140万元、村集体财产1955万元富裕村的蝶变。
旅游小镇带火农家生意 不同的发展思路,同样的新鲜生活。最近几年,胶州市洋河镇的居民也在感受着旅游开发带来的喜悦。
进入12月份,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的冷志田迎来了一段休整期。冷志田在曲家炉村北开了一家名叫“洋河味道”的农家宴,同时还经营着一个采摘园。从年初的草莓采摘、樱珠采摘,到夏秋季节的葡萄、苹果采摘,游客一拨拨到来,让他应接不暇。“过几天草莓又快下来了,到时候客人应该不少。”冷志田说,这几年曲家炉大力发展采摘游,自己的农家宴开了两年,生意越来越好。
位于胶州市西南部的洋河镇,近年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打造“山水洋河·四季有约”旅游品牌。洋河采摘节从2008年开始举办,已成为青岛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节会之一。今年,洋河镇吹响乡村旅游升级的号角,提出从“单一采摘游”向“慢生活体验”转型。为期40天的“2016青岛(洋河)首届慢生活体验节”,用48公里生态慢行线路串起了“秋果漫山、别样漫游、户外慢动、田园慢享”四大乡村慢生活体验组团,共吸引游客18万余人次,为居民增收2000余万元。
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棉花樱桃、付家埠寒露蜜桃、宫家村巨峰葡萄、超然大枣等远近闻名,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尝鲜,附近还有毛公山、七涧谷、三标山、百福庵、童真宫、康成书院等旅游景点,成为市民郊游休闲的好去处。
多点开花向城市旅游跨越 业内专家指出,伴随我国步入大众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传统的景点观赏为目的的“观光游”向休闲消费、时间消费、度假居住为目的的“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模式”转换。为了满足游客这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在青岛,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正在进行。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灵山岛、竹岔岛、小珠山、大珠山……根据规划,这些项目将打造海滨、海岛和山林度假集群,构筑多元化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旅游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被视作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速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根据《青岛市旅游总体规划(2013-2020)》,未来几年本市将全力推动旅游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着力推动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在规划指导下,各个景区也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品牌定位,努力实现景区品质的提升。
崂山风景区作为岛城景区中的“老大哥”,今年在“旅游+体育”、“旅游+互联网”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成功举办首届2016青岛·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赛、2016崂山之巅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还开启了“互联网+智慧崂山”移动互联网运营平台,实现微信购票、入园、语音导游等功能,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提供智慧体验。
位于胶州的少海国际省级旅游度假区,今年1月份经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更名为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度假区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旅游项目前来合作。
总体来说,岛城旅游业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深度融合转变;结构类型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
打造全域旅游
破解“三冷三热” “旅游景区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旅游协会会长董天佑说,旅游景区可以增加游客的驻留时间,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青岛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市旅游发展及规划进行了布局,提出打造青岛全域旅游,同时对破解青岛旅游业“三冷三热”(夏热冬冷、昼热夜冷、南热北冷)难题、提高乡村游“重游率”提出了要求。
根据岛城旅游部门的统计,与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青岛的乡村旅游无论是接待游客量、还是旅游收入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青岛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总体上还处于低端,存在着经营模式雷同、产业链条短、体验程度不高等问题。
“农业旅游一定要重视差异化,找准市场定位,避免同质产品,例如各个季节的农产品采摘打出时间差,满足市民一年四季的需求。”董天佑建议,“另外注重旅游项目和服务的质量,农家旅游也应规范经营。政府部门要整合不同的旅游资源,对高品质的旅游项目重点推介,同时对景区建设把好关。”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附加值,青岛市专门制定了《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提出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精品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
全域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青岛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青岛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提出了到2049年建成新型国际湾区都市的宏伟目标。围绕“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青岛市将依托城市发展实现旅游跨越,全力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