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国学班里学习国学经典。
文/图 半岛记者 刘恺琦
12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推出了首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中国文化传统》,将“国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拉到大众的视野中,颇受学生欢迎。而最近几年,“国学”二字频繁见于报端,经典诵读更是走进了岛城的各个校园,国学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校内外都掀起了“国学热”。根据记者调查,青岛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国学特色课程,很多补习班也开设了儿童培训班,吟诵、武术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记者还了解到,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学习国学的最终落脚点还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学课成大学里的新宠 12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首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中国文化传统》一经推出,学生们都不淡定了。课程内容从解密汉字文化基因,到当下忠诚与孝顺的现代意义,再到诗骚传统、美食中国、戏曲人生、中医之道等。而课堂也不仅局限于一间小小的教室,还走出校门,从在家门口的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追踪汉文化魅力,到前往曲阜实地体验儒家文化,这门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传统》课,让学生大开眼界。
《中国文化传统》课程的推出,引爆了海大学子的朋友圈,不少学生跃跃欲试,想要沐浴国学经典。海大学生李林告诉记者,她看完课程简介后马上发送了修读的申请,在她看来,学校越发注重基础人文教育,育人方向也更多元了,“周围很多同学申请了,但名额只有60个人,如果没有被选上的话,看看能不能旁听去蹭课。”
记者了解到,该课程将于2017年春季学期正式与学生见面,每周5至7节,共设置12至14个讨论话题,2次实践教学,2次学生课程总结。学校按照“先到先得”原则,前80名报名申请选课的同学,有机会接受授课团队面试。面试成功后,则入围正式上课名单。
强化学生文化担当 大学里的国学类的课程其实并不少,但主要以专业课性质为主,并且学习内容也是单一的某一个学科点,像《中国文化传统》如此综合的国学课还数少见。
作为课程团队的责任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亚平向记者介绍,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是在各通识教育课程里重点打造的课程,在授课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品质提升。“《中国文化传统》课程可以分解为三个关键词,一是‘中国’,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二是‘文化’,通过感悟、体验、参与、分享的方式进行传授;三是‘传统’,就是指具有现代价值的、可以传承的。”
既然是国学教育,其核心内容自然是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这三本书是每个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必学的内容。除此之外,古诗词、书法、京剧等国粹也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包头路小学,国学经典的诵读是学生的重要一课,而且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学文化,每次诵读时学校还会专门配上古乐。“我们学校有自己的经典诵读读本,每个周二都是经典诵读时间,同时我们会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从环境中体会国学经典的美。”包头路小学王老师介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端午、中秋等,学校也会组织很多的活动,让孩子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以及相关的诗歌。
社会教育成国学重要阵地 在国学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阵地。
近几年,青岛私立的国学培训班有十几家,不少是全国连锁的大型机构。记者探访了几家国学班,大都装饰得古色古香,孔子画像、牌匾和摆满经典读物的书架是标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经典几乎是所有国学班的必修课。虽然课程不同,但所有的国学班都有一堂相同的课——传统礼仪:学生们排成一行,对老师行礼,然后老师还礼;回到家,学生们还被鼓励对长辈行礼。
青岛如是书店·夫子书院的教研团队王永濠教授介绍,他们主要在经典诵读、中华历史、汉字起源、国医启蒙,茶韵初识、国术雅乐、非遗民俗、国画书法等领域开展教学工作及课题研究,同时将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国学课程,同时还开展家长课堂,针对家长和孩子设计不同的亲子活动,促进和谐家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