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世界给我多一分钟、多一秒钟,让我再好好爱你……”歌词里曾苦苦哀求的一秒钟,真的可以实现了。因为,2016年还真的多出了“1秒”。
这多出的“1秒”将加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23时59分后,通过增加闰秒实现。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将在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为什么要增加1秒?这1秒从何而来?据天文专家介绍,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闰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后时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从1972年到这次的44年间,已经有27次闰秒。最近一次是2015年6月。
科普:这额外的1秒是否真有必要?
对于普通人来说,增加一秒可能根本就不会被察觉。然而,对某些领域和行业,这短暂的一秒可能会使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对闰秒最为敏感的莫过于计算机相关领域。计算机系统和程序按每分钟60秒设定,当闰秒发生时,计算机或服务器系统会因无法识别“两个连续的相同秒数”而显得“无所适从”:中央处理器可能因系统的不断询问而“死机”,电子邮件可能迷失“方向”,重要数据可能丢失……
在万物联网时代,很多领域的系统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传输平台,实施闰秒带来的影响会延伸至航空、通信、金融及其他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
2015年实施闰秒时,全球约2000个计算机网络突然短暂中断;旗下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美国洲际交易所被迫中止交易达61分钟。而在此前一次出现闰秒的2012年,Linux操作系统和Java应用平台等都未能幸免;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死机”数小时,被迫人工检查乘客登机……
这额外的一秒是否真有必要?
一些国家政府和研究人员向迄今沿用30多年的闰秒概念提出挑战,认为闰秒给高科技领域带来诸多不便,应直接以采用先进技术运算的“原子时”取代“世界时”。
事实上,为了不中断定位、导航、授时的连续性,作为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全球主流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都采用不插入闰秒的时标。目前,全球定位系统时标与“协调世界时”之间已经累计17秒时差。
但反对废除闰秒者认为,时间“一成不变”会产生更大问题。如果采用精准的“原子时”,随着地球越转越慢,几千年后时间与昼夜交替将无法匹配,太阳可能在下午1点才升到正空。
201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举办的新一届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在瑞士日内瓦通过决议,提出在废除闰秒制度前应对其潜在影响开展更多研究,并决定将于2023年的通信大会上再次对闰秒的存废议题进行研究表决,这意味着闰秒制度至少还将存在7年。 据新华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