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龙贵
2月28日上午11时许,深圳交警在留仙小学附近的留仙大道某红绿灯路口,试点智能行人过街系统,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学生等现场体验新系统。该系统充分结合现有检测、控制、语音、人脸识别、自动抓拍报警、ITS等技术,在红灯亮起时,闸门关闭,将行人止步于闸门一侧;在绿灯亮起时,闸门打开,将行人安全放行。(3月2日深圳新闻网)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过马路”已然成为衡量国人文明素质的一把标尺。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道理分析得足够透彻,但“中国式过马路”似乎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智能行人过街系统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思路:既然讲道理行不通,那么干脆来点强硬的,用技术手段将行人过马路严格管控起来。理论上说,这对抑制“中国式过马路”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实践中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从新闻中看,这套系统设计的闸门宽度也就两米左右的样子,行人在这么狭窄的通道同时行进,很明显会极大地影响通行效率。如果在城市的每一个路口都安装这样的智能系统,成本也很高昂。
在笔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固然与规则意识、文明素养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行人路权被机动车车权过度挤压这一社会因素。比如绿灯时间过短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绿灯时间平均只有18秒,远远低于欧美一些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要过一段宽阔的马路,确实需要点速度,这未必不是“抢跑”的一大诱因。而这背后,则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车权被过于优待所致。仅仅从限制行人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可能适得其反。
技术是技术,道德归道德,“神器”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公民素质问题,不是不该管,但多给予一定的成长空间,有时候会更好。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