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供水水质监测中心进行化学实践实验,到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见识世界科技前沿,到青岛啤酒集团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标准……每年寒暑假,青岛17中的学生们都会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里去“长长见识”,而这也是学校“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借鉴教育部对大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2015年起,青岛17中在普通高中开设“未来卓越工程师”特色课程,与国内多所高校联合育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个学期末,青岛17中高二卓越班的学生们,来到青岛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进行化学实践实验。在实践中学生了解水知识,做到从自身出发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实践实验过程中用到的都是课堂上学过的化学原理,通过亲自操作让我对书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生栾文欣说。17中学生成长中心主任高杰介绍,这次做的4个实验都是高中课标知识点,跟高考关系很密切。借助实践基地的实验设施和专业导师,对学生学科知识进行质的提升。
据悉,在青岛17中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强化研究型和实践型理工课程是重要一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大学实验室、中车集团、青岛海尔集团、青啤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和青岛质量监督与检验研究院、海洋地质科技展馆等检测和研究单位都为17中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实践平台。
而每次参与实践的学生们,回校之后都要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其目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反思,对实践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协作分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建筑设计、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工商管理、金融工程……这些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大学课程的课, 但在17中高中生就可以选修,而给他们授课的老师也不是高中老师,而是大学的教授们。“截至目前,由高校教授进校给学生开设选修课已达12门。早在2014年,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17中联合育人项目就已启动,高中牵手大学,共建育人基地,这在青岛尚属首次。”高杰告诉记者。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17中的学生还可以走进理工大参观和学习,共享理工大的图书馆、各种实验室等大学校园里的资源。同时,理工大为17中提供部分校本课程辅导教师,并安排教授、优秀大学老师进行讲座、授课、辅导,指导17中学生的科技、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非常重要”。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徐强教授说,让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授课内容,培养专业兴趣和基本学术素质,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极为有利。
青岛17中校长安伯贞表示,卓越工程师并不是17中提出的概念,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在高校里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国要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培养大批理工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都将得益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这种培养既有利于与新高考招生制度对接,也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各个专业,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我的职业方向是汽车底盘设计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除了加强数学、物理等理科学习,力争考上西南交通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之外,假期里则到汽修厂、4S店打工学习。”17中高二5班薛诚昕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明确规划。据了解,在17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像薛诚昕一样,从高一高二起,就对自己的高中、大学和将来就业有着明确规划,“能把兴趣转化为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动力,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薛诚昕说。
“我们希望高中阶段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学科,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未来的方向和学习的动力。”安伯贞说。早在2006年,学校举行了一场“风采大赛”,“那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有人说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至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一概不知道。我们希望给学生一个机会,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安伯贞说,2009年学校开始试点生涯规划教育。如今学生从高一入校就开始接受生涯规划教育,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研究、专业的职业性格测试,对自己的人生做初步的规划。“有规划的人生,更易出彩。”这句话早已经被青岛十七中每个学生所熟知。
[编辑: 张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