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带火小语种背后:复合型人才稀缺

2017-04-04 06:23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艳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11个小语种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5个小语种专业……近日,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在国内高校获批的新设专业中,小语种专业成为一个高频词。小语种人才缺乏,已经无形中制约了我国部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在小语种专业基础上,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啥样的人才?

  

制图/张怀博



  >>现象

  “一带一路”下,小语种火了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了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等11个非通用语言专业。

  半岛记者注意到,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外,另有多所高校新设小语种专业获得批准。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增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4个小语种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希伯来语、塞尔维亚语等8个小语种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新增豪萨语、乌尔都语等12个小语种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孟加拉语、土耳其语等5个小语种专业。

  这些小语种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较多的语言。比如,波斯语是伊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也是阿富汗境内两种主要语言之一。此前,国内仅有6所高校开设波斯语专业,全国波斯语人才不足500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小语种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部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因素。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及主要民族语言总共约60余种,其中我国目前尚未有高校开设的语种有18种,仅有1所高校开设的语言有20种,而且已开设的一些语种也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

  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语言、了解多国文化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外语教育中非通用语人才还较为匮乏。按规划,到2020年,该校开设的外国语课程将突破100种,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是开设重点。

  小语种专业人才的稀缺近年来已经引起各方的重视。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关注“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问题。而在地方两会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声音。例如,在今年2月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李渝凤建议,加快海南小语种人才培养与储备宜早不宜迟。

  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可以用英语等通用语言进行一般沟通,但是要真正走到当地民众中,真正了解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大大拉近与当地人的感情,就要用当地习惯的语言来沟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不过很遗憾,目前精通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十分欠缺。”

  >>现实

  “我们缺的不是普通翻译”


  不过,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通晓当地语言的人才只是一个方面。

  “语言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更青睐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毕竟相对来说,法语、阿拉伯语还不是那么大的障碍,但是既懂外语又懂工程施工、土建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很紧缺。”青岛鑫光钢结构集团总裁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沿线31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复合型人才的稀缺仍是公司的一个“痛点”。

  接受半岛记者采访时,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焱也表示,从近年来橡胶行业“走出去”的经历来看,企业对既懂外语又有其他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广泛。

  “当前我们缺的不是普通翻译,而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黎琳在其撰写的提案中提到,以往“一带一路”小语种都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招生,受学科名称所限,课程设置一般采用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框架,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既懂外语又有金融、通信、机械等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回复半岛记者采访的邮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骑提醒,小语种人才紧缺问题确实存在,但是这不是单纯数量问题,因此不是只靠增加专业和布点能够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缺乏的是通语言,懂文化,熟悉专业或是相关领域知识的人才。“市场所需的是关键性高端人才。如何定义高端?就是能够借助‘一带一路’小语种的背景文化知识,从事国际专业领域的分析、管理甚至是决策的综合性人才。换言之,既精通语言,又对对象国国别有一定研究,同时具备国际经贸、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这种国际性外语人才是现在最缺乏的。”

  沈骑认为,由于历史原因,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曾经一度萎缩。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外语语种规划工作,建立一大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的文件也于2015年正式出台,在语种、布点与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单一型”外语语种结构失衡问题有望解决。但随之而来的“一茬齐”或“摊大饼”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专业,致使国内小语种专业和布点出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一带一路’语种布局,无论是语种选择、专业建设、市场需求、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都需要缜密的前期论证和研究。各地需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语种均衡发展和规划,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沈骑撰文指出,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外语人才规划将探索从单语人才向复语人才转变、从单一语言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在加强语种布局和人才质量建设同时,培养精通多种外语的“复语型”人才、外语+专业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等。

  >>探索

  青岛经验受关注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2016年,青岛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338.28亿美元,占全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1.3%,出口额同比增长4.2%;吸引沿线国家在青岛市累计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2.05%;对沿线国家累计投资额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28.1%。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青岛也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一大批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入到重大项目运作中来。”青岛市人社局局长纪敏曾表示,这些人才短期内很难招募,人才短缺将成为“一带一路”面临的重大挑战。

  据青岛市人社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为系统建设青岛“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队伍,青岛市人社局、青岛市外国专家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总体思路,经过三个多月调研,发布了《青岛市“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战略行动方案》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载体建设、制度创新、双向引才、多元培训等四项行动计划助推青岛市“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战略。

  其中涉及的措施包括加大“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建立“一带一路”“全人才成长链”培养扶持机制,加强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实施“一带一路”海外人才培训实训工程项目等。

  据介绍,目前,青岛已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托大学、培训机构等设立出国培训海外基地5家,借助各基地在公共管理、能源开发与管理、金融保险、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专长,为青岛人才培训提供专业支撑。

  另外,青岛还将探索推行国际雇员制。加强与国际会议组织、国际猎头公司、海外工程师协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国际雇员需求调研,在有需求的公共机构稳步推进国际雇员工作,建立公共机构国际雇员服务机制。

  “下一步我们会出台一个《外籍雇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这在国内走得比较靠前,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模板。”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半岛记者注意到,青岛包括人才培养引进的这些做法吸引了其他城市的关注。2016年10月,天津市考察团来青岛考察后,在天津市对外交流办公室官方网站上发布《青岛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举措及其启示》一文,评价“我市与青岛市同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并且两地地缘位置相近、产业相似、优势互补……青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子。青岛市的做法和经验,无疑为我市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青岛的企业自身也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据张焱介绍,近日,青岛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和泰国相关大学三方共建的泰中橡胶学院招生工作已启动,即将迎来首批国际教育专业新生。“该学院的建立是中泰两国橡胶技术教育领域的首创,培养出来的都是复合型人才,将来可以为我们在泰国设立的橡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可以算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言语之间,张焱对未来充满期待。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一带一路 小语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