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油烟起,徐徐入画来

2017-04-25 08:23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4月21日下午,在李沧区东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的一间工作室内,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的艾松林先生眯起了眼睛,紧紧地盯着面前一张悬挂在铁架上的白纸板,高举过头顶的手上拿着一盏老掉牙的煤油灯,在白纸板下面一遍遍地轻轻掠过,煤油灯冒出的黑烟渐渐把白纸熏成了黑色。虽然浓黑如墨的单调色彩让人看起来有些压抑,但艾松林先生却陶醉其中,当他把熏黑的纸板拿下来,按照事先的设置轻轻刮开表面遮挡后,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宛如变魔术般突然展现出来,这就是有着“中国最古老复印术”美誉的熏画。在胶东地区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在青岛又重归大家的视线。

  

①熏画来源于剪纸熏样,又称剪纸熏样画,剪纸是熏画的第一步。



  

②熏画制作过程中,用煤油灯烟“熏”是重要的环节,费时、费力。



  

③烟熏过后,需要细心揭除剪纸遮挡,才能露出完整的熏画作品。



  

④艾松林收藏的最古老剪纸熏画(样)是明朝末年制作的。



  

⑤清朝中期熏画作品“蝶恋花”。



  

⑥远离了传统的吉祥祈福作品“荷之蛙”大有现代装饰意味。



  熏画主要流传于青岛的平度、李沧等地,尤以平度大石桥村的熏画最具代表性,艾松林是目前的主要传承人之一。他说,熏画,来源于剪纸熏样,又称剪纸熏样画。旧时胶东风俗,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样式,判断其手工巧拙。据介绍,当地人把胶东剪纸技艺精湛、手巧的女子称为“伎俩人”(工巧)。“伎俩人”巧手做出的花样子常常被人所模仿,由于那时没有复印机,人们便将其剪刻好的剪纸、刺绣等花样的原样,用油灯燃烧的油烟熏到整张土纸上保存,为远乡近邻剪花的样子四处流传,并成为一种独具胶东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熏画是从熏样演变来的,从熏样到熏画,完成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过渡。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空间布局,注重左右对称,色泽更加均匀柔和,画面也更加美观大方。”艾松林说,由于其独特的制作方式,熏画兼具了剪纸和版画的艺术效果,它原始保存了剪纸和刺绣花样的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老的“复印术”。尤其是清朝末年,煤油灯在我国出现后,其燃烧的便捷与油烟的浓黑色彩,迅速取代了之前燃烧的豆油、麻油等,被利用到熏画制作中去。

  半岛记者在现场看到,用煤油灯烟火熏制而成的熏画画面,需要经过构图、剪样、熏烤等10道工序,它以黑白基调为主,色泽均匀柔和,犹如黑色的绒布。图案内容则包括人物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建筑器物、吉祥纹饰等等。图案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构思精巧,生动传神,题材多样,尤其善于表现民俗风情。其中一张背景是厨房灶台的橱柜,两只偷嘴的老鼠正站在油灯旁窃窃私语,“小老鼠上灯台”的传统构图手法,却颇具现代版画的风格和韵味。

  据了解,熏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熏画与剪纸的发展一脉相承,它应时而做、应事而做,其特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熏画图案中蕴含着华夏民族古老意识的遗传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到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民风民俗、衣食住行、婚育文化和吉祥文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活化石”。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传统艺术所依托的农耕文化已经在逐渐消退,现代复印技术的发展使熏样技术退出历史舞台,而与之处于同一生存环境的熏画艺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也被动摇,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虽然熏画艺术被列入李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有经验精于熏画艺术的主要传承人多年事已高,身体条件大多已不允许继续创作,一旦这一代老艺人离去,“人亡艺绝”的现实将无法回避,所以我们亟需对这项传统技艺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培养传承者。

   [编辑: 杜倩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复印术 熏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