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扶贫实施"精准"六招 15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2017-05-02 13:41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深山搬进镇上的新楼房,最近这一年多,53岁的临沂费县崔家沟村支书曹厚海感觉像做梦。过去,他们村面临外出、吃水、上学、找媳妇、就业就医“五大难”。穷,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如今,村民的土地流转后有租金拿,家门口就能打工,月入2000多块,日子过得“翻了天地”。

  这个小山村“梦幻脱贫”的故事,是山东举全省之力开展扶贫工作的缩影。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由2011年的8000万增加到2015年的8.45亿元,增长了10倍。2016年底,山东实现现行标准下15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超额完成全省120万人年度减贫任务,脱贫攻坚战役“首战告捷”。

  方子一:搬出旧村,换个新天地

  说起山东的“扶贫药方”,有六味精准的“药丸”不得不提。您要问,让崔家沟改头换面的是哪一味“药”?答案是“易地扶贫搬迁”。过去,贫困群众多因家住偏远农村交通不便,守着一片薄田,自己出不去,外人难进来。即使象曹厚海这样有心脱贫的人,也难找到办法。

  “十二五”以来,山东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别小瞧这一个“易”字,它给贫困群众搬来了新天地——住上新房,旧土地流转,家门口发展产业村民去打工,这些都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4市6个县的31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7.8亿元,搬迁入住6438人,其中贫困人口1596人,安置就业2056人,产业扶持3145人。在黄河滩区,还启动了25万人的脱贫迁建。

  方子二:“一村一品”,就地农转工

  看过了沂蒙大山,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鲁西平原上的菏泽。菏泽定陶区杜堂镇辘湾村41岁的农妇刘玉红,过去种麦子忙活一年只能挣到8000元,一家五口人纵使省吃俭用,依然难度日。2015年,伴随着菏泽市、区、镇三级大力推进转移扶贫,他们一家人的命运变了:村里成立了专业蔬菜合作社,刘玉红家5亩多地流转出去,刘玉红学了技术迅速改“农”为“工”,去合作社当插苗工。今年,她每月收入超过了2000元,加起来全年能收入3万多,是过去的4倍。 “农民转工”,是山东“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着力推进转移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截止到2016年底,省内转移就业贫困人口9.3万人,省外转移就业1.9万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全省建设就业扶贫车间2790个,推广一户一案、一村一品、一人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吸纳了8.9万贫困人口就业。

  方子三:产业扶贫“种养加”,乡村游做成大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一直是脱贫良策。以临沂蒙阴县为例,这里自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传统农业,根本无法让乡亲们致富,为此蒙阴县坚决发展“造血”产业扶贫。

  在蒙阴县旧寨乡殷家岭村的山上,腿脚不便的七旬老妇徐美凤种桃树、养长毛兔子,老两口的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远远超过了省定的人均3371元的脱贫标准;在山下,50岁的贫困户王均提响应该县的“乡村游整体计划”,把自家改造成农家乐,自己种菜自己卖,月收入超过了6000元。

  如今,山东实施特色“种养加”产业扶贫项目达到36个,带动贫困人口55.7万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6826家,带动贫困人口达到13.5万人。

  “金融、教育扶贫+社保兜底”,这仨方子也收到实效

  除此以外,还有三味“药”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金融扶贫方面,山东省财政、省扶贫办专门设立了产业扶贫基金,2016年列支1.632亿元专项用于光伏扶贫工作。截止到2016年底,山东省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338个,建设规模达到17.8万千瓦,覆盖2.3万个贫困户;在建项目629个,建设规模94.4万千瓦,覆盖7.8万个贫困户。

  要想彻底脱贫,在源头上还要扶“智”。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实现资助全覆盖,2016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2.4万人,参加高考4464名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录取入学。

  此外,山东还强化社会保障的扶贫“兜底”作用,推进农村低保标准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截至目前17市全部达到国标以上,中部5市达到3200元以上,东部6市达到省标3371元以上。在242.4万贫困人口中,有低保人口64.85万人。全省已有38.8万贫困人口持股分红,17382户贫困户危房开始改造,临沂、济宁、日照等市建立孝善基金4414个,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和实物供给等形式,改善老年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记者 王宗阳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山东 扶贫 贫困人口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