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报道
半岛都市报5月8日讯 8日,术后第6天的铭铭(化名)已经活蹦乱跳了。铭铭来自沈阳,看起来胖乎乎的,十分可爱。但在父母眼里,她是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她刚出生不久就反复“溶血”,脸色发黄,经过国内多家知名医院的诊查,最终确诊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通俗来讲,就是她血液中的红细胞从原来的圆盘形长成了球形,后果是特别容易碎,从而导致了贫血、脾脏增大等一系列表现,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将脾脏切掉才能缓解症状。然而,就在两年前的一次体检中,铭铭又被检出先天性心脏病、筛孔样心房间隔缺损,需要及时手术。这个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给这个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后,最终在青岛市妇儿医院接受了介入手术,医生成功为其补上了“心洞”。
泮思林主任为铭铭做手术。
心脏中心主任泮思林当时接手后,给孩子做了心脏超声,发现单就心房间隔缺损,无创封堵手术是可行的,但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存在无疑将给手术带来很大的风险。他决定查找文献资料借鉴经验。然而,他发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例这样的患儿,手术经验更是趋近于零。最终,他征询心脏中心首席专家邢泉生教授的意见,并进一步和血液科专家等多科室讨论,研究孩子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的管理,最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孩子的病可以治,而且可以用不留疤痕的无创封堵的方法解决。
完善了术前检查,孩子按照预定时间进了手术室,泮思林像往常一样穿上沉重的铅衣服,穿刺,送输送鞘,确定好位置,选用合适的封堵器将筛孔样多个缺损洞一次性都堵掉,不出半个小时,铭铭的“心洞”被完美地堵上了。术后不久,孩子就清醒过来;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活动了;术后第五天,溶血的警报解除了。医生说术后三个月,等心脏内膜把封堵器包住,就完全不用担心它会碰碎红细胞了。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