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把文物修复师捧成网红,今年,青岛市博物馆也捧出一批“网红”,青铜器“7人修复团”,专门修复市博馆藏的青铜器,有4人来自省文保中心,另外3位来自市博。5月9日,记者来到市博青铜器修复室,和修复师们一样戴上口罩,近距离探访修复师工作现场。修复师们在工作时要戴上3M口罩,文物修复洁牙机、手术刀责则是标配,还有瓶瓶罐罐的各种试剂、调色板,修复青铜器的标准是修旧如旧,远看一致,近观有别。
修复师要有美术功底 5月9日,记者来到市博青铜器修复室,看到修复师们都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3M口罩,正在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有的用刷子很耐心地一遍遍刷青铜器的内里,有的在一点点给青铜器表面上色,现场非常安静,修复师张海燕正在修复的是国家二级文物商朝兽面纹铜爵,她先用洁牙机打磨除锈,“你看,这里有很多瘤状物,鼓出来的一些有害锈。还有亮绿色粉状锈蚀物,这是青铜癌,必须很快除去,否则会传染到其他有接触的金属文物”。
打磨几分钟,洁牙机就有点发热了,张海燕关掉洁牙机,开始用手术刀仔细地把锈蚀部分清除掉,文物修复并没有专门的工具,什么用着顺手都可以拿来用,“青铜器比较硬,手术刀用几次就会变钝,不知道现在钝了几把了,尽量会以物理方式进行处理,避免更多损害”。
另外一位来自省文保中心的修复师王彦霖正在为一件战国乳钉子纹铜豆上色,旁边放着调色板,因为修复的部分和本体的色彩差距很细微,不是专业的人员很难分辨,王彦霖介绍,青铜器的修复标准是修旧如旧,“现在的修复是展览级别,要求远看一致,近观有别,有辨识度”。
至于上色没有严格的标准,完全是看修复师的感觉、经验和审美,所以修复师不仅有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对色彩有一定的把握。“上色时要根据锈蚀的程度,有的器物锈蚀情况比较多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色彩变化,在上色时就要根据变化要进行至少两三层的上色”。
唯一一件一级文物为民间捐赠 当天修复师们修复的都是铜爵、铜豆等小型器物,在修复室,一件放在器物架上的“大型青铜器”引起记者的注意。张海燕告诉记者,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春秋双螭耳铜盘,“也是在我馆正在进行修复的66件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春秋时期制造工艺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春秋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礼器”。
记者在文物记录卡上看到介绍:“口径49.5高19cm,重量950g,三牛足,双螭附耳,内有铭文:亭叔做宝盘,其万寿无疆,子孙永宝用。生坑,字物不一时,字真后刻,器春秋。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耳足造型独特、精美,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青岛市博物馆文保部纪金辉副主任介绍,这是1950年3月16日贺善果先生捐赠的,“那时当时青岛市博物馆还是筹备组,广泛接寿收民间捐赠和收购珍贵藏品,最近这些几年在民间就再很难也碰不到这样的藏品了。”
张海燕分析,此件春秋双螭耳铜盘掉了一耳一足,耳部有残,腐蚀也比较严重,“要召集文物专家‘综合会诊’后再做修复。”
纪金辉介绍,文物修复就是把珍贵的馆藏文物进行更好地传承,之前,市博物馆在纸质文物、古籍善本等方面的修复是强项,陶瓷器则和其他馆进行合作,青铜器的修复工作今年才刚刚起步。 “青岛是沿海气候,空气中的盐分和水分都比较大,对青铜器来说,这样的气候是损害比较大的,因此,青铜器修复也是势在必行”。
新生代修复师对工作充满敬畏 作为青铜器修复的新人,市博的张秋艳告诉记者,她是修复项目开始才参加学习修复青铜器的,但之前她在市博工作了17年,对文物感情很深,“最早是做讲解员,一直在接触文物,后来去了文保部门。”她说,文物修复是非常神圣的工作,她对本馆的青铜器文物也非常熟悉。
对她来说,青铜器的修复很难,“修复本身对文物工作人员的要求就很高,比如专业性、知识、动手能力等,现在技术手段更新很快,自己也要不断地更新。”张秋艳作为张海燕的助手,跟着学了几个月,现在自己也可以上手了!张秋艳透露,市博有规定,必须两人以上才可以接触到文物。“不过现在我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第一步,青铜器有害锈的清理。”张秋艳说,开始她分不清有害锈的情况,“有害锈很多样化,有的特点不是很明显。”
谈到学习文物修复的契机,张秋艳很动情,“初衷就是希望能在我们在职的这段时间,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损害,对得起前辈们的努力,也对得起这些代表着历史的珍贵文物”。
青岛市博物馆有三位获得省级资质的修复师,其中做青铜陶瓷修复的只有张海燕一人。纪金生主任介绍,“以前的文物修复师都有师傅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带好了就传承下来,没带好就会有断档”。 修复文物的工作很精细,有很深的奥妙,“比如修复字画中的打浆,看着简单,其实有很深的学问”。
现在的各馆修复人员也有师傅带,而且是国家级、省级的专家导师传帮带,“每年都会有国家文物局、国家或省古籍保护中心等机构,组织各类保护修复培训班,文保部门会专门从各馆召集权威的修复师专家给新人讲课、培训,提高操作能力,让文物修复这门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全部修复工作6月完成 现在的文物修复也和科技越来越紧密结合,“以前只能用眼睛看,凭借经验,现在有科技分析病害、锈蚀类型,使用仪器进行探伤,研究病菌伤害的原因和类型,现在科技和人工操作结合,可以为文物修复提供科学数据分析依据,使文物修复更精细化、更标准化”。及时有效的文物修复青铜器文物的意义在于,可以是使文物延年益寿,多保存上百年、几百年都有可能,而且使其展示状态更佳,可以进一步发掘它的历史价值。
纪金辉介绍,以前限于设备和环境,青铜器的修复一直没有进行,此次青铜器修复项目在青岛市博物馆属首次启动,对馆藏292件亟待修复的珍贵青铜文物进行修复,其中226件国家三级文物送到省文保中心修复,1件国家一级、65国家二级文物均在青岛市博物馆修复,全部修复工作预计今年6月完成。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