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5月17日消息 “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家住城阳区的张女士,7岁大的孩子山山(化名)于2013年年底被确诊为自闭症,多番诊治,钱花了不少,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14年10月,张女士带着山山来到了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新校区,经过矫正治疗,现在山山已经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学习,再也不用去自闭症康复中心训练。
7岁孩童患自闭症愁坏父母
张女士告诉记者,山山在矫正治疗之前,基本不会说话,连想上厕所也不会表达;他不会与人对视,对别人的喊叫充耳不闻;夜从不和小朋友玩耍,不搭理任何人;出门后,山山只会闷着头使劲往前跑。这可把整个家庭愁坏了。
“当时真的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张女士告诉记者,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女士将孩子送到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新校区。经过康复训练,山山有了明显的好转。慢慢的,他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渴了会要水喝,憋急了能表达上厕所;能认识卡片上老师教过的蔬菜、水果,甚至能背诵一些小歌谣;能在爸爸妈妈的指挥下说“阿姨再见”。这让张女士一家欣慰不已。
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院长胡琴波告诉记者,山山来到学校以后,首先经过了三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他属于典型触觉敏感的孩子,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可以提高他听从指令、遵从规则等能力,同时能够帮助他改善敏感、刺激前庭平衡、开发语言思维等。三个月后再对他进行个别化的一对一康复训练,提高他的模仿、语言、认知等能力。
一旦主动语言开始出现,康复训练就见到了很大的希望。胡院长告诉记者,之后老师开始训练山山的思维意识,跟他讲简单的故事,逐渐地又启蒙他的数学思维。一段时间的个训课之后,山山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胡院长继而为他增加了社交融合课,全面提高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经过两年的系统康复训练,山山终于如愿于去年9月份进入了小学。
记者走访圣之爱康复中心
在城阳,如果提到圣之爱康复中心,很多市民会觉得陌生,可是对于很多自闭症家庭而言,康复中心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这里是城阳唯一专业从事自闭症康复的公益性康复中心。13年前,胡琴波靠爱心创办这所康复机构,为了让自闭症儿童有更好的康复条件,2014年圣之爱积极筹借三百万元搬进新校区,在社会各界支持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学校得以顺利搬迁并勉强支撑。
记者来到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康复中心看起来很“高大上”,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有情景教室、沙盘室、技能培训室、社交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个训室、大型感觉统合训练室以及供中心教师休闲运动和娱乐的区域都有。“这是‘七拼八凑’起来的校园,大到空调、电视、空气净化器,小到装修材料,大都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机构赞助的,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很多志愿者前来当‘搬运工’,让我们很感动。” 康复中心副院长兰孝松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新中心一楼有餐厅、厨房、卧室,技能室和图书室也在这里,几名免费托养的孩子也在这里做康复训练,“二楼是感统室,装有4个大滑道,4个吊缆,一个篮球架,一套触觉板,还有大龙球、羊角球、触觉球、跷跷板等训练器材。此外还有专门的音乐室、家长休息室。三楼为教学区,其中有7间教室为个训室,5间大教室给幼小衔接班上课,还有一个沙盘室,一个情景室,情景室的4个小房间里分别有超市、银行、医院和厨房,让自闭症孩子学着融入社会。”胡琴波说。
过去3年39名儿童转入普幼普小
谈及圣之爱康复中心的优势,兰院长告诉记者,圣之爱康复中心的课程是完全针对于每名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置的。来到这里的孩子生理年龄有大有小,心智年龄各不相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独有的特点。自然,在课程设置上也就是不一样的。圣之爱康复中心设有康复小小班、基础康复班、幼儿融合小班、幼儿融合中班、融合常规衔接班。通过这些课程的设计,不同梯次地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中心里的老师都十分尽心、尽责,他们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康复手段,使孩子们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用最专业、最适合的方法来针对每一名儿童。
据了解,和山山一样通过康复治疗,转入普小的孩子不在少数。兰孝松告诉记者,2014年13位孩子转入普幼、普小;2015年15位孩子转入普幼、普小;2016年,11位孩子转入普幼、普小。
低收费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对此 ,家住青岛市市北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去很多地方治疗过,花了不少钱,效果还不大好。前年以后转到圣之爱康复中心。“这里的学费政府补贴款基本就够了,一下子没有了经济上的负担,效果还那么好。现在,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向别人表达需求,可以在家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也能够看懂简单的动画片,并向别人进行分享了。”
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费用如何呢?对于自闭症患儿的家庭而言,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沉重的十字架。目前青岛收费较低的机构每月3000多元,昂贵的要达到5000元以上。兰孝松告诉记者,现在中心每个月收费3300元。
“对于本市贫困家庭而言,几乎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只需要政府补贴款,这对整个家庭而言,经济上没有了压力。”兰孝松告诉记者,青岛市针对自闭症儿童群体推出了救助办法,随着政策的日渐完备,每位登记办证并在定点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年龄在0岁~15岁之间的自闭儿童,都可以得到救助,其中普通家庭的孩子每月救助1500元,低边、低保家庭的孩子每月救助3000元。
民办机构公益之路遭遇瓶颈
兰孝松告诉记者,社会关爱和我们的公益信念是支持康复中心坚持下去的动力,但高昂的支出成本对他们的公益之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兰孝松介绍,康复中心现有的器材和教具,一部分是从老中心带过来的,一部分是家长及爱心人士捐助的,使用频率高,损坏的几率增大,再加上每月债务,学校基本是入不敷出。
“2013年的生源增加到60多人,也只是勉强保证收支平衡,为了照顾困难家庭,当时至少有十几名孩子我们给予免费或减免学费,其他则是完全靠政府补助。”兰孝松说,现在搬到了新校区,各方面花费更大,可是中心还有3名全部免除康复训练费用,11名不同程度上减免费用。
“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只希望孩子最终能生活自理。能进幼儿园,到学龄时能有学上。但这样的愿景必须建立在更有效的康复训练之上。现在的民办与公办特教教师师资差距太大,民办机构里的老师很棒,也有意愿做好,但因为与公办教师的待遇、福利、机会差距太多,很多老师坚持不了几年就离开这个行业了。”胡琴波告诉记者,希望未来民办机构可以和公办机构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支持他们的公益之路越走越远。
通讯员 矫超 文 徐圆
[编辑: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