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咬定质量效益不放松

2017-05-17 16:06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历史性地转变为“三二一”

  咬定质量效益不放松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王亚楠

  经济提质增效,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本质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

  五年来,山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适应、引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3.8%,圆满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2016年,山东工业技改投资1.5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2016年,山东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历史性地转变为“三二一”。

  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仗

  这是让山东决策者和实干家们忧心的两个数字:山东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0%,重化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0%。数字的背后,是山东中低端产能过大、经济结构偏重。

  何以解忧?惟有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月9日,南山铝业在欧洲设立全资子公司,向国际高端市场的航空和汽车铝材进军。这家从电解铝做起的企业,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不断加大技改投资、研发新技术,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山东企业有坚强后盾。2014年,省委、省政府制定22个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方案,“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对症下药。据2016年对这些行业的中期评估,22个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3.5%,有14个行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在2016年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评比中,山东企业数量居于首位。

  去产能居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项措施之首,同时只有去除旧产能,才能为新产能腾笼换鸟。山东深谙其义。山东地炼产业一度质量层次低、污染严重,2013年主动压缩一半产能,同时向国家申请开放原油进口市场,并改进技术、进军高端产品。而今,山东地炼企业油品质量全部达到“国五”标准,部分企业达到“国六”标准。

  品牌对产业升级具有牵引作用,打造一流品牌,将引领企业创造一流供给。山东决策者对此看得明、做得实。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品牌工作大会,出台一系列“真金白银”政策。我省企业更是创造出众多打造品牌的有效方式。如意集团去年斥资13亿欧元,收购法国轻奢品牌SMCP集团,一举进入全球前十时尚品牌运营集团。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既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同时能服务于工业和农业升级。山东决策者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几年来推石上山,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业为例,2015年增加值达到3130亿元,比2012年增长61%。显示金融机构放贷量的本外币贷款余额,2016年12月末达到65243.5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52.1%,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发展。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创新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根本上靠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是山东创新的最大特点。

  这个特点的创造,来源于相关平台的打造。

  据统计,全省企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9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这些企业研究机构全部与国内知名院所建立合作。不仅如此,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95%以上的企业重要创新项目都是由此而来。由此,以院校的基础研究为支撑,企业的技术攻关获得绵远动力。

  这种研发模式既保证了科研成果的高端性,又保证了市场适应性,大幅提高有效供给。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潍坊盛瑞8AT项目,最初是高校的原始创新,被企业相中,经过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成为引领市场风向的创新产品。2012年以来,我省接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四个研发项目,都有这个特性。

  出台政策,推动高端研发平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放大其科研效益,是山东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业内领军型研究机构——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是中集集团的内部科研机构,2013年经过改制,变身为独立法人企业。其服务范围超出中集集团,目前已携手13家企业,推出近百项科研成果。如意集团的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虽然没有改制,但同样面向产业集群提供研发服务。

  在产学研用基础上,舍得加大研发投入,是山东企业创新的又一个特点。威高集团每年拿出5%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80%以上高科技产品成为市场畅销货,被李克强总理称赞为“企业技术和附加值高,才能威风八面”。烟台绿叶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8%以上,其药剂产品卖到美国去。

  体制机制创新谋长远

  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今年年初,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团队研发的一项世界首创科研成果,被淄博一家企业以5亿元买断20年的许可使用权,成果转化80%收益将归研发团队所有。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说:“科研人员收益占这么高的比例,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利益调节,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从构建改革管理新体制、激发创新活力等10个方面,制定49项举措。其目的只有一个,为创新“松绑”、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去年,我省选择山东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率先试点。

  对研究机构作行政化管理,而不按创新规律运作,是制约创新的一大体制原因。为此,我省在25所科研院所试点去行政化,赋予科研院所7个方面的自主权。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省药科院等单位已初步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单位,还打破科研机构的条条框框,对研究人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王爱军的一项技术,去年得到烟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300万的股权投资,很快将投入到临床使用中。五年来,我省针对新兴产业的各级股权引导基金,从无到有,蔚然成林。

  “五年来,我省四梁八柱性质的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形成,将更好地引领创新发展。”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说。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山东 质量效益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