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记者近日从山东证监局了解到,今年前五个月,我省共计11家企业实现境内首发上市(IPO),数量接近去年同期(3家)4倍。11家IPO企业分布情况为:主板(均为沪市)6家,中小板2家,创业板3家。
山东证监局局长陈家琰评价说,今年以来,我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除“数量多”这一特点外,还呈现出“结构优”“质地好”“募资多”等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省塑造开放型经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潜力与成效。
山东IPO企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去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5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记者获悉,上述IPO企业中,至少6家可归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另有1家为服务业。陈家琰说,随着未来2到3年新上市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企业数目增多,长期以来我省上市公司“制造类”占比畸高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观,这是山东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有力诠释。
IPO企业质地好,成长性明显。年报显示,上述IPO企业2016年度销售净利率的中位数为16%,九成以上达到10%以上水平。从今年一季度经营情况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28%,七成以上的实现了同比15%以上的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18%,八成以上的实现了同比10%以上的增长率。
此次IPO企业募集资金量大,显著增强了企业资本实力。上述企业首发募集资金合计72.5亿元,平均每家6.6亿元,赛托生物等4家企业募资均在10亿元以上。IPO之后,这些企业股本中位数为1.1亿股,总资产中位数10亿元,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资产负债率中位数24%,较IPO前显著下降,“去杠杆”效应凸显。
11家企业中,6家位于烟台和青岛(各3家),展示出东部发达市长期致力于产业创新引领和经济转型升级,有力塑造了开放型经济新优势。2家位于德州(齐河、乐陵各1家);1家位于菏泽定陶;1家位于博兴。这些情况表明,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域的上市工作正结出硕果。
记者了解到,山东证监局近年来在培育上市资源方面,本着“一手抓监管,一手抓发展”的工作指针,全力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改制工作。完成了与辖区16市政府“促进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合作备忘”签署工作,构建了支持各市资本市场发展协作机制。在省级、地市、重点企业层面,从疑难问题解答、派员实地指导入手,分别建立对接支持渠道,引导企业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谋划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加快上市节奏,重点对省广电网络、影视集团等重点个案问题及时出具专业意见等。
[编辑: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