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娃不知父母模样 青岛共630名留守儿童(图)

2017-07-27 07:0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每天下午4时30分左右,在莱西市院上镇朱东社区服务中心门口,就聚集了一些老人,他们或骑着电动三轮车,或步行而至,为了接在这里上暑期托管班的孙子孙女。不同于普通的暑期托管班,这里的孩子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一年都难以见到自己的父母。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6月30日,全市共有630名留守儿童。青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莱西市院上镇的这一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即是青岛市首个农村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今年5月20日,青岛市(莱西)“相伴成长”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启动,项目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为莱西市院上镇95名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服务。

  

孩子们在暑期托管班上课。



  为留守儿童开暑期托管班

  一走进莱西市朱东社区服务中心,就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国学课堂里,20名孩子正在这里上语文课。这是青岛市(莱西)“相伴成长”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暑期托管班,每天从上午8时开始,到下午4时30分,社工和志愿者老师主要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留守儿童进行免费辅导。上午教授孩子们语文、数学和英语,下午上安全教育课、自信心提升课、舞蹈课和手工课等。

  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根据年龄不同,他们被分为了低、中、高三个组,每个组由一位社工带领。暑期托管班从7月17日开始上课,到26日正好10天。30岁的宋作萌是青岛市(莱西)“相伴成长”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的负责人,这些天来她一直从早到晚陪伴着孩子们,从每天的学习、活动接触,到放学后的作业批改和社工们的每日总结中,宋作萌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

  “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也非常不自信,现在每天都有说有笑,跟老师和同学也很愿意沟通交流。有的孩子从来不敢主动问问题,现在特别积极提问。”宋作萌说。现在只要宋作萌坐在教室里,孩子们总会呼啦一下子围上来,跟她说话,让她陪着一起看书。

  

社工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为95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

  今年5月20日,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启动后,项目承接方——市北区新希望社会工作中心兵分四路,对莱西市院上镇103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入户摸底,确定了95户留守儿童家庭。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和心理状况,为95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关爱救助保护策略。

  宋作萌发现,这些留守儿童都处于隔代监护下。有的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是父母离异,一方离开一方在外打工,还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在外打工。祖辈的监护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极度溺爱。他们的教养方式相对落后,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成长支持与情感交流。

  懂事、听话,是不少留守儿童身上的共性,同时也伴随着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在托管班里,有一名9岁的小女孩欣欣(化名),今年上一年级,生下来不久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与6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宋作萌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欣欣特别懂事,主动给社工们开门、搬板凳。她不说话,却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宋作萌离开时忘了带一个书包,欣欣第一时间发现,并飞速跑回家将书包抱出来送给她。但进入托管班后,宋作萌却发现,欣欣学习能力特别差,极度不自信。原因是欣欣的爷爷平时除了照顾她和奶奶,还要下地干活,平时很少沟通,不懂得鼓励表扬孩子,更辅导不了她的学习。

  社工与在外家长建立联系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调查结果发现,母亲一旦外出打工,她跟孩子的联系情况会出现陡然下降,无论是回家看望、还是电话联系的次数,都比父亲外出打工少10%~13%,表现得对孩子好像更为“绝情”。反过来,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孩子的心理状态上,多个指标显示,母亲单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等同甚至大于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

  为了尽可能弥补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缺位,社工们通过挨家走访,逐步联系上了孩子的父母,并添加了他们的微信。现在,社工们每天会把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活动情况及照片逐一发给每一位家长,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动态,也及时与他们交流教育理念。

  可喜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些家长意识到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在前几天,宋作萌带着托管班上的孩子做沙盘游戏,以观察孩子们的心理。沙盘上放着一张桌子,四周放了四把椅子。一个小女孩把三只熊分别放在了3把椅子上,说那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她,第4把椅子,她却再也想不起要放谁。宋作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在北京打工的妈妈,妈妈哭了。这名妈妈意识到,即使不在孩子身边,在孩子心里父母依然是最亲近的人,以及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到了晚上很晚的时候,孩子的妈妈突然给宋作萌发来微信,问宋作萌“我要不要回去?”

  除此之外,这95名留守儿童中,也有几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准备回家,想在镇上或者莱西市打工,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离孩子近一些,多一些陪伴和照顾。

  宋作萌说,“相伴成长”留守儿童社工关爱项目将通过至少一年的时间,为莱西市院上镇的95名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服务,在亲情陪伴、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性教育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将联系更多社会资源,去关爱困难留守儿童。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青岛市扎实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专项保护行动,截至6月30日,全市630名留守儿童中已签订《委托监护责任书》628份(2名因联系不上而未签订),为3名无人监护儿童落实监护人,9名不良行为儿童全部落实帮扶。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莱西市院上镇是青岛市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区域,项目将以此为试点,形成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惠及全市农村留守儿童。

  “在家乖不乖”……电话里难实现有效沟通

  留守问题的核心在于亲子隔离。调查显示,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离世,明显高于中国年平均死亡率千分之七。而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年龄越大,比例越低。这一调查结果出于孩子们的玩笑或对父母发泄不满,也表明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开的伤害感受、怨恨程度越深。这一数据来自7月21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莱西市院上镇这95名留守儿童中,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有的在国外打工。宋作萌在走访时发现,有的老人甚至不知道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无法主动联系他们,只能等着孩子父母不定期地打来电话。“很多父母在外忙于生计,往家打电话的频率低。在电话里,父母也大多会问问‘在家乖不乖’、‘学习成绩怎么样’,嘱咐孩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之类的话,在情感上难以做到有效沟通。”

  而让人心酸的是,还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对父母没有什么概念。3岁的萌萌(化名)9个月的时候,父母就去了日本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根本不记得父母长什么模样。在接触中宋作萌发现,萌萌的爷爷奶奶也并没有意识到父母缺位对孩子的影响,“等孩子上小学,萌萌的爸妈就回来了,到时候还能在莱西买套房子,啥也不影响。”

  “这就导致有的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孩子跟父母尤其是爸爸根本没有话说。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出现早恋,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跟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外,有的孩子跟监护他们的祖辈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叛逆,说话不听,或者很少交流。”宋作萌说。

  针对这种情况,社工们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有需求的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针对跟着男性祖辈生活或者家庭困难等有需求的留守儿童,社工为10多名孩子对接了“爱心妈妈”。这些爱心妈妈有的是爱心人士,有的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社工们会为她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她们会定期去孩子家里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巧,比如收拾书包、洗小件衣服、安全使用电器等,也帮助女孩子们解决青春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今年上五年级的小玲(化名)跟随爷爷生活,爸爸在外打工,社工为她对接了青岛市区的“爱心妈妈”陈女士。两人经常通过书信交流,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小玲,现在有什么事情都爱在信中讲给“爱心妈妈”听,“爱心妈妈”的出现,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母爱。社工们都明显地感受到,小玲如今开朗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宋作萌说,“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让一些有条件的父母尽可能地回来陪伴自己的孩子,让留守儿童越来越少。即使回不来的父母,也能学会与分隔两地的子女进行正确的沟通。同时,也教会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留守儿童 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