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魏海洋 孙雅琴 刘金震
暑假已进入尾声,开学在即。岛城初中和高中的新生们陆续开始了他们新入校生活的第一课——军训。在军训上磨砺意志,融入集体,是每一位新生的必修课。记者深入各个学校的军训队伍采访发现,一个暑假让不少学生变懒了,不爱运动、怕运动的“病症”也在军训里显现出来。应该如何对待运动?记者也采访了不少热爱运动的学生,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青岛超银高中的首届高中生迎来军训第一课。
■现象
操场上的“林黛玉”真不少 岛城的许多中学已开始军训,与往年不同,今年军训天数由原来的五天或七天缩短为三天。对于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情况如何呢?记者深入学校进行探访。8月22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青岛17中操场,随处可见加油鼓劲的横幅。“做志存高远、学业精深、体魄强健的十七中人”“培养军事素质,磨练顽强意志,规范行为习惯”……正式军训前,学校还专门为学生举行了开营仪式,给高一新生们打气。可学生们的表现与这些鼓劲的标语可有些差距了。
“往年7天的军训计划现在要在3天内完成,基本项目都没减,所以强度就要大一些。”17中军训负责人杨震林说。面对高强度的体力训练,初入校园的高一新生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据12个带队教官统计,头天上午几乎每个班级都出现了坚持不下去的同学,有的甚至多达三四人,操场上的“林妹妹”可着实不少。
和高中的学长一样,一些初中生也没能坚持住军训。“我们第一天军训,上午还不是很热,军训不到一个小时,就已经晕倒了十几个孩子。”市区一所初中负责军训的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孩子整个暑假都憋在家里,根本不重视运动,突然面对高强度的运动,当然会体力透支。“这几年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军训晕倒是一个体现。”
■观点
军训所得要尽快融入学习生活 “小升初和初升高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是一个转折期。学业的增加更提醒所有的学生,要拥有一个健康体魄。”青岛超银学校校长潘晓莉说,进入新的学段不是简单的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提高,要从军训中增强抗挫能力,融入集体生活,找到新朋友,调整心态,学会自我管理。“所有这些在军训中学到的都要尽早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与娇滴滴的“林妹妹”相比,有不少新生抗挫能力很强,为不少学生做出了榜样。青岛超银高中高一(3)班的满望舒同学,上个月领取录取通知书时还打着石膏、拄着拐杖,刚拆下石膏不久的他也出现在军训队伍中。“之前脚受伤了,现在可以行走,时间长了还是不舒服,但不想错过这开学第一课。”满望舒说。
“军训其实是个体力活,在这期间吃饭、睡觉等规范作息都很重要。同学们也一定要重视军训,努力坚持下去,这对磨练意志、增进团结都很有帮助。我们在暑假期间就让学生下载了国防在线APP,提前学习规范动作和军训知识。希望新生能够顺利度过入学的第一道考验。”青岛17中高一年级主任李同军说。
■例子
初一新生暑假每天坚持长跑 8月22日,青岛实验初中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操场上正式开始了学校为期三天的军训。站军姿、踢正步、转体……军训刚一开始,出于新鲜,不少学生还感觉很有意思。可随着军训的推进,不少学生“败下阵来”,有的支撑不下来,有的注意力不集中。面对枯燥的军训,甚至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新生们应该如何应对?记者从青岛实验初中的队伍里找出了正面例子。
毕业于李沧路小学的兰心怡是区三好生,小学还是大队长、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非常顺畅地融入到了军训生活,站军姿、踢正步,她都开心地应对。说起自己对待军训的态度,她说自己有妙招。“这个暑假我一点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晚上都坚持长跑。”小区200米左右的跑道,她一开始跑不到十圈,但并没有放弃,慢慢加量,渐渐地战胜了自己,每天都能跑上个十圈。
“坚持跑步不仅让我军训很轻松,也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兰心怡说,初中学业更重,一定要拥有一个好身体才行,而评价一名学生不是仅靠学习成绩,而是包含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亮点 新校迎新生拥抱新生活 外迁新校的学生在新校园里开始了军训生活,还有第一年的高中生也开始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高中生活。青岛超银高中是今年新成立的高中,8月22日学校首届4个班的高中生结束了军训生活,进行了会操展示。超银高中副校长马振辉说,刚刚经历过中考的学生们或许仍沉浸于曾经的辉煌,或许还深陷于过去的挫折,但今天共同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就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青岛九中新校启用后有了足够空间,新高一学生更有福气了,宿舍有了独立卫生间,军训之后还能洗澡。学校还特意安排拔河、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新生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
青岛实验高中从8月22日起开始了军训。学校学管处主任邱若东告诉记者,新高一640余人将接受军训,他们当天上午就赶到城阳新校区报到、入住。学生们错时领取了床上用品,参加了入学的班会和家长会,实验高中新校的环境让家长学生啧啧称赞。更为正式的军训体能训练将于23日开始,军训期间学校还安排了丰富的室内活动和讲座。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