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大学生月均花费千余元 透支消费越来越普遍

2017-08-31 09:26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大众网8月31日讯 “女儿要到杭州读大学了,妈妈每月给1200元生活费,没想到女儿却抱怨‘到底是不是亲生的’。”近日,一位义乌妈妈发表的一篇网络求助帖引发家长共鸣,纷纷表示,孩子上大学,每个月到底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

  进入9月,驻济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学。记者调查了山大、山师大、山财大等驻济6所高校百位在校生的月开支情况,发现他们多数月均开销在千元不等,有近三分之一超1500元。同时调查显示,除基本生活开支外,社交和出游的占比也不小。钱不够用怎么办?多数学生还是做“伸手党”,但也有学生选择刷信用卡或分期付进行透支,甚至有个别学生冒险选择校园贷。

  因生活费给得少

  一位妈妈被怼是否亲生一大一新生躲进网吧“抗议”


  近日,两篇网络求助帖引发热议,一篇是一位义乌妈妈的求助帖,称女儿要到杭州读大学了,她每月给1200元生活费,没想到女儿却怼她“到底是不是亲生的”。“我的女儿平常成绩就一般,这次高考考得也不尽如人意。不过考上了杭州某大学。前几天给女儿买手机电脑提起了生活费。我不知道别家的孩子都给多少生活费,但我想了想觉得1200块钱还是够的。没想到她不高兴了,居然问我她是不是我亲生的,1200块要饿死她吗,她同学的生活费是她的好几倍。”这位妈妈在帖子中称,电话费是他们出,然后买衣服鞋子都另外给钱,而这1200元只算是给女儿的伙食费,所以,她想问一下,1200元生活费少吗?

  与这位义乌妈妈一样,很多家长也面临同样的困惑。

  “这几天,一直和老公商量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孩子今年考上北京一重点高校,9月份马上要开学了,她也拿不准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最终她和老公商量后决定,每个月给孩子打2000元,另外还打算给孩子一张他们的信用卡备用。

  “给多了怕孩子花钱无节制,给少了又担心委屈了孩子。”张女士说,她身边很多朋友也十分纠结,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参考标准,只能摸索着给,从三四千到一两千不等。

  另一篇求助帖是一位重庆某大学的准大学生发出的,他向师哥师姐求助称,马上就要去报到了,问在学校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够不够。他还称,起初父母一个月只愿意给1500元生活费,为了多争取500元,他躲进网吧呆了两天,不理父母,直到父母妥协他才回家。

  像这位准新生一样,驻济高校的很多准大学生也在各自大学贴吧内“求助”生活费问题。“下个月就要来济南上学了,我妈说每个月给1500元生活费,我想知道光吃饭,平时跟同学聚聚餐,这些钱够不够。”一位济南大学准新生发帖向师哥师姐求助。

  这位新生发帖不久,有大学生回复说,“如果仅是吃饭、偶尔聚餐,1500元完全够了。”

    生活费数据调查

  在鲁上大学算“便宜”驻济月开支多不超1500元

  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多少合适?


  今年年初,麦可思研究院曾公布一份“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与此同时,该机构还根据调查结果,对不同省份大学生生活费标准进行了排名,其中,山东的排名并不靠前,排第24位,在山东上大学的大学生月均消费为943元。

  而腾讯《事实说》随机对2万用户进行了相关调查,通过对回收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2016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每个月的开销在1001元到1500元之间。

  在济南上大学的花费又有多少呢?

  记者通过电话、微信、贴吧等途径向驻济高校部分在读大学生做了一项随机调查,受访学生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6所高校。调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月平均花费,一个是花费去向,共回收问卷100份。

  记者统计发现,月均消费在1000元以下的10人,占受访学生总数的10%;1000元-1500元的有64人,占受访学生总数的64%;15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受访学生总数的26%。多数大学生在济月花费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但个体差异大。来自山大2013级学生小徐告诉记者,没有外出计划的月份,她的月花费大概为1700元;来自济南大学的小郭说,他当初入学第一个月花了5000元,后来平均月花费也在2000元左右;还有一位在本地上学的济南学生说,她每周都回趟家,月生活费500元左右。

  钱都花哪了?

  伙食费占大头恋爱月花费翻倍涨


  钱都花哪去了?记者调查发现,伙食仍然占大学生生活费开支的“大头”,许多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四至六成都花在了伙食费上。“如果三餐能吃饱吃好,一天伙食费在18元左右,一个月就得600元左右。”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丽开玩笑说,在学校“饿不死也活不滋润那种”一个月花费在1200元左右。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学生会近日针对本专业学生做了一项花费明细调查,多数学生平均月花费在1000元左右,其中吃饭花费在600元左右,洗漱用品、学习、交通、话费等生活费用为200元左右,零食、应急等花费在200元左右。

  在开支明细上,除了伙食费占大头,其他消费支出男生和女生有明显区别。男生更倾向于社交和娱乐消费,而女生则倾向于购买衣服、化妆品等形象消费。“我平时喜欢摄影和旅游,除了伙食费,买电子产品和旅游花费是大头。”山东财经大学的小付告诉记者,他的月花费在1800元-2500元。

  不过,在调查中,不少大学生都表示,一恋爱尤其是男生,月花费会成倍增长。

  一位大学生表示,谈一个女朋友,月花费下不来2000元。即将升入大四的小江坦言,他从大二开始谈恋爱,从那时开始,父母给的1000元生活费就不够用了,平时有时间就去做点兼职赚钱,“除了吃饭,平时还要陪女朋友逛街、看电影,每逢女友过生日或过节,还会买点女朋友喜欢的东西,偶尔还会出去旅行,有时候一个月3000元都打不住。”

  钱包见底怎么办?

  除了做“伸手党”透支消费越来越普遍


  在受访大学生中,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表示曾遭遇“入不敷出”的境况。

  一位大学生表示,她从来都不记账,每次没有钱花了就向父母要。钱包见底了怎么办?像该学生一样,选择向父母求助的仍然占比最大。在麦可思研究院“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报告中,有一项是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钱包见底时,选择向爸妈求助的占比40%,另外有20%的受访学生选择先消费后还款或分期付的形式延缓支出压力,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新趋势。

  近日,浦发银行发布业内首份《大学生金融知识及消费习惯调研报告》,其中对近3000名大学生信贷信用的调研显示,近六成的学生有意愿/使用过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近三成的学生有意愿/使用过信用卡;有10%的学生在生活费有缺口时会考虑使用信用贷款,普遍获取的贷款额度在5000元以下,有一半获得贷款的学生会使用其中40%-70%的额度;使用过信用贷款产品的学生中,有近10%的学生未还清贷款超过10000元,另有33%的学生选择“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其他平台借钱还款。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物质诱惑,很多学生无法把持,有的甚至选择校园贷或信用卡透支,盲目的超前消费都可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伤害。”一教育人士建议,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同时做好警示教育,避免大学生上当受骗。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做兼职赚钱改善生活。“父母每个月给我打1000多元,我平时做兼职,一个月花2000元左右,基本平衡。”在济南大学贴吧内一位在校生说。而另一位在校大学生李华告诉记者,她身边有不少同学创业,做得好的不仅不再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就连学费也自己赚了。

  钱都去哪儿了?7成大学生月开销超千元 仍是“伸手党”

  每月1200元生活费,浙江一位准大学生嫌少?又到高校开学季,大学生们的消费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如今养个大学生成本太高”!到底该给孩子准备多少生活费?成为让家有大学生的家长们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给多还是给少,让家长陷入两难。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齐鲁晚报委托数据研究机构申请方在全国大学生中做了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大学生的生活花销会受家庭月收入和学校所在城市影响,但全国大学生的月平均花销在1000-2000元之间,省城济南平均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略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据了解,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是“伸手党”,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家长要适当放手,学校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图片源自网络



  大学生“标配”之变:从饭盒变成手机、电脑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1989年入学,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

  1989年,贵阳小伙杨劲松考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改为陕西科技大学),远赴他乡求学。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他笑称:“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

  杨劲松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一个月家里寄80元,主要是用于吃饭,少量用于购买书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没有校外的娱乐花费。大学期间,杨劲松和同学们的消遣娱乐项目就是打扑克,基本上没有什么开销,他和同学们偶尔会结伴去周边旅游,也是穷游,相机都很少,纪念照基本上没有。“当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饭,因为没有钱,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吃食堂。大部分同学平时打饭就是吃4毛钱的菜,有一点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酱牛肉8毛钱啊!”

  “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毕业了要马上自立,不再花家里的钱。除了基本生活费,很少能得到额外的钱用于娱乐等方面消费,每次放假回家都要买硬座车票,全程需要30小时。”杨劲松说,那种吃苦的锻炼特别有益。

  1998年入学,联络工具是BP机。

  1998年,李敏(化名)进入浙江某高校工商行政专业学习。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李敏当时的大学生活已经宽裕了不少,她记忆中,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八九百元,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吃饭、穿衣上,消遣娱乐的项目很有限。“我们当时就带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学校报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李敏回忆,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也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自己上大学以后买了一个BP机当作联络工具。而当时学英语也是听卡带,能有一个复读机或者Walkman就很不错。

  “当时父母给的生活费里,我要想办法节省出一些用来买学习材料,还有用作一些考试的费用。”她回忆称,大学时代同学们的生活费基本都是依靠家里提供,很少有人打工做兼职挣钱,机会少,大家也没那个意识。在李敏看来,当年学校里的攀比风气也并不是很明显,同学们没有一窝蜂去追求某个东西,生活很简单。

  2003年入学,每天10元钱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

  2003年,李虹含进入郑州大学学习。回忆起十几年前上大学的情景,他告诉记者,当时周围很多同学还是比较清贫的。“食堂吃饭也很便宜,一天下来不到10块钱也能吃得很好了,再加上买日用品一类的额外开销,那时候一个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就足够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我记得我第一部手机是到2007年时才买的,是一部诺基亚的直板手机。”李虹含回忆,刚入学的时候,大家还都买电话卡,用电话和家人朋友联系,每个月的通讯费支出并不多。

  “那时候人情支出很少,因为大家都是穷学生,能在食堂一起吃个饭就觉得很开心,没有说每天出去,你请我我请你的,虽然清贫,但是也很快乐,这是我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李虹含说,“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尽量要懂事听话,不要给父母增加太多负担,所以一直都是量入为出,不会为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享受过多向父母伸手。”

  2014年入学,大学生用上了苹果手机。

  1996年出生的王佳珍,三年前进入苏州大学新闻专业学习。作为“95后”大学生,王佳珍和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一刚开学时,王佳珍的父母给她买了手机和电脑,这也是目前同学们普遍都有的。王佳珍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500到2000元,是班里的平均水平,“这些费用中吃饭占得最多,一个月差不多要六七百元,其余的花销还包括交通费、话费、买衣服等等。”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必须的吃穿费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学偶尔会在外就餐,而不少谈恋爱的同学,每逢七夕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还要互送礼物。在王佳珍看来,上大学这几年也感觉到学校里的攀比风气比较重,大家喜欢比较手机、化妆品等等的好坏,也有不少人用上了苹果手机。

  “如今大学生在外面工作的机会也很多,我自己做过很多,包括培训机构老师、主持、录音等等,学校也会有奖学金,自己存一存还是不小一笔收入。”王佳珍告诉记者,这几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有了收获,现在她已经用自食其力挣的钱换了电脑和苹果手机,还买了一部微单用于完成专业作业,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当代大学生调查:月花费多在1000-2000元

  在近千名被调查大学生中,女生占比58%,男生占比42%,参加调查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北京、山东、广东居多。

  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大学生的月生活花费在1000-1500元之间,这一比例达到36.8%,其次是1500-2000元之间,占比为21.25%,另外还有800-1000元(20.36%)、500-800元(9.28%)。其中500元以下的,仅占2.35%,5000元以上的也只有1.23%。也就是说,调查中约七成大学生月花费超千元。

  生活费与家庭收入有较大关系,整体而言,1000-2000元的月生活费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学生月花费最多的是500-800元,占比29.49%;家庭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学生月花费基本在1000-1500元之间,占比为39.69%;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学生月花费占比最多的在1000-1500元之间,只不过这一比例达到了41.93%。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学生月花费占比最多的也是1500-2000元之间,达到43.1%;即使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月生活花费在2000-5000元的占比为36%,其次是1500-2000元之间。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家庭收入较低的同学生活费明显比家庭收入较高的同学低,但即使是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最低一档,学生生活费的中位数也在800-1000元。由于目前的物价和消费水平,即使大学生再拼命省钱,也很难把每月花销控制在几百元。

  同样,大学生的月花费与所处城市关系极大,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大约20%以上的大学生月花费在2000-5000元之间,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下的大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在其他省份省会及其他二线城市,占比最大的还是1000-2000元之间;随着城市等级下降,大学生的月生活消费有明显的降低趋势。

  驻济高校大学生花费略低于一线城市

  “我记得大学期间,父母最多一个月给我1000块钱,瞬间感觉自己成了最富裕的人。”谈起大学生活,已经大学毕业5年的刘成笑着说。刘成2008年开始读本科,一个月800块钱生活费是“标配”。

  “每天就是吃食堂,当时一个月往校园卡里充200块钱一般就足够,偶尔出去吃顿饭也是买点街边小吃之类,如果跟同学一起出去吃一顿‘大餐’,有可能就得节衣缩食几天。那时山大中心校区附近有很多小吃街,在餐厅吃腻了的时候,满足了穷学生很多‘口腹之欲’。”刘成说。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生活花费几乎翻了一倍。在山大读大三的小张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生活费最低标准1200元以上”。小张给记者列了一个详细的月花销清单:“日常餐厅吃饭500元、电话费(含套餐)70元、洗漱用品(含剪头发)80元、偶尔两三次聚餐200元、买书/杂志50元、网购衣服每月平均200元、爱好花销(音乐/看球/电影)100元以上……”合计起来,1200元左右。

  “这只是最低生活标准,现在网购太便捷,经常一不留神就超支,这样月末就得节衣缩食几天,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活开支。”小张说,父母每月给他的生活费是固定的1000元,多出的部分就靠自己勤工助学、干兼职等补上。

  女生在大学里还要买衣服、化妆品等,平均开销比男生要大一些。齐鲁理工大学大三女生小陈每月的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跟男生相比多出的部分主要是衣服和化妆品,以及零食等。”但不管怎样,记者了解到,省城济南的大学生花费,平均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略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学校周边商业圈的发展程度对学生的月生活花费影响渐少。“以前长清大学科技园刚发展时,周边商业圈还没有现在繁华,网络购物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确实对学生的购买力造成一定限制。现在即使周边商业街慢慢发展,大学生却更多选择网上购物,除去每月的伙食费,剩下的支出大学生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从上学到工作,在长清大学科技园生活8年多的林先生告诉记者。

  入不敷出时,四成学生打工或节衣缩食

  当被问到自己生活费的来源时,小陈告诉记者,基本都是来自于父母,虽然平时也会干一些兼职赚点零花钱,但大头还是父母来承担。“就拿每个月的话费来说,都是父母给充值。尤其是女生,衣服、化妆品花销比较大,花费多由父母承担。”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的生活费,93%以上都是向父母要,其次是打工兼职,另外就是奖助学金,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贷款等方式获得生活费。

  作为生活费,吃饭、买衣服和娱乐交际是大学生生活费的三大主要用途。在调查中,申请方为所有受调查者设置了只能限选三项之内的限制,目的就是筛掉较次要的支出路径。其中,餐费、交通费和电话费等日常花销能占据89.56%,其次是购买衣服、化妆品等,占到51.29%,剩下的主要是娱乐交际活动,比如聚餐、看电影和外出游玩等。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财习惯,当被问到“是否有记账的习惯时”,50.6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记账的习惯,但会在心里有一大致的预算估计有22.48%的大学生表示有这个习惯,但也只是记一些重要开支,有时候会与预算有一些出入;只有13.09%的大学生表示会详细记账,而且支出和预算基本一致。“我觉得一些理财APP的账单记录就挺好,每月都知道自己花的钱去哪里了,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提前预算。”小张表示。

  缺乏理财习惯,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进一步针对自己的支出结构做出任何规划,缺乏财务规划的人,自然就缺少必要的应急储蓄,也容易收入和支出不匹配,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记者调查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偶尔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只有26.4%的大学生从来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经常“入不敷出”的占比约为13.2%,还有7.27%的大学生月月都“透支”。

  “如果没体验过入不敷出的感觉,好像大学就不完整。”小张笑着说。遇到入不敷出的情况,不同的大学生选择不同。48.82%的学生会选择找父母再多要点;还有41%的学生会兼职打工赚钱,或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还有的大学生选择找同学、朋友借点,只有30.64%的大学生会花平时积攒的积蓄,另外还有5.9%的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和借贷平台。

  给多给少家长“两难”,不妨适当“放手”

  “给多了担心乱花,给少了担心孩子受委屈。”9月份孩子即将来省城上大学的林女士直言不讳。“现在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花钱的地方也多,如果不给他足够的生活费,一方面担心孩子在社交方面受限,也担心他走歪路从别的渠道筹钱。”

  林女士介绍,开学前夕,她已经通过周边很多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打听,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费确实在1500元左右,“但是当我跟孩子商量这个数额的时候,孩子并不满意,说跟同学出去吃顿饭就得两三百块。孩子刚上大学,如果从钱这方面管得太严,担心他被同学笑话。”

  “随着超前消费越来越普遍,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几乎是开学季每个高校都面临的第一课。”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现在很多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父母习惯为子女“包办一切”。但实际上,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即将独立面对社会,已经有了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应该适当放手,重在引导,让他们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费方面,家长可以做到限额供应,超出预算的部分,引导孩子通过合理方式自己去解决,现在大学里勤工助学、打工兼职已经非常普遍。另外,随着校园贷的盛行,学校也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李老师说。

  (据济南时报、齐鲁晚报、中国新闻网综合消息)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大学生 月均花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