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9月22日电(见习记者 张潼)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湖北,并在武汉举行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湖北省网信办副主任姚德新主持,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喻剑南、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际传播处处长程义峰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讲话。湖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胡学民在启动仪式上就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介绍。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启动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 见习记者 张潼 摄
“非遗”传播新变化 寻找最大正能量 荆楚之地,文脉悠久。如何让荆楚大地的非遗之美、非遗之最在新历史时期条件下,在新的网络环境下获得更蓬勃的生机,是此次活动的重要议题。
启动仪式上,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际传播处处长程义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今年一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程义峰进一步指出,当前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要以非遗为切入点,努力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网络传播的最大公约数,整合出最大正能量。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对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价值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喻剑南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此次活动正是让媒体走向田间地头,走进“非遗”工作坊,见识非遗真实一面,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喻剑南进一步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挖掘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共同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道。
荆楚之地历史悠久 谱写“非遗”浓墨画卷 炎帝故里、楚国之境,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湖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分别是端午节、剪纸(雕花剪纸)、京剧和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此外,湖北省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1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项目347项(546个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571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218项,代表性传承人1976人;县级代表性项目3462项,代表性传承人5193人。
为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近年积极探索新路径。据湖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胡学民介绍,湖北以《非遗法》和《条例》为依据,总结省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全省非遗保护实现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五化”目标和“十个一”行动计划,对全国非遗保护作出了新贡献。
此外,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在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2个非遗研究中心。武汉市江欣苑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将非遗展示、社区传承、居民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荆州市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融宣传展示、传承教学、人才培养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学校+基地+公司”的“荆州模式”。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把非遗产品开发、销售、展览体验汇聚一体,创造了国有企业参与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途径。红安县县乡多部门联手,采取“项目保护单位+高校+生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红安大布制作技艺”的有效保护,带动了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经过多年努力,湖北省非遗保护工作获得可喜成绩,非遗名录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达1386人;保护经费逐年增长,湖北省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2012年的600万增加到2017年的1600万;传承载体进一步扩大,建立各类保护示范基地、实验区、传习所等560余个;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多次赴韩国、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参展传播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合作,出版多项非遗系列丛书、专著等,使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
如今,曾经沉睡的荆楚文化精华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守护,更是对根与魂的守护。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
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