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技术有新"国标" 中科院海洋所主持起草

2017-10-17 07:0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10月16日讯 16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采访获悉,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14日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据了解,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据介绍,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类彦立研究员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重大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完全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大大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

  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接轨,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关新闻“北斗”号调查船起航执行综合调查任务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网10月16日讯 16日,记者从黄海水产研究所采访获悉,11日,该所“北斗”号调查船起航前往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执行海洋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黄海、长江口综合调查”任务。据了解,本航次共设置了104个调查站位,将开展渔业资源、初级生产力、理化环境因子、沉积物及有机污染物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查研究,预计用时30天。

  记者了解到,本航次的综合调查任务有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所、山东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及黄海水产研究所共6家科研机构的24位科研人员参与。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