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恋观念"铁板"松动 不少人主动选择单身

2017-11-08 07:2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海泊河相亲角,两位家长在交换孩子信息。



  父母的“在场”

  最近几年,安美英每到周末就去相亲角为女儿找对象,周六去海泊河公园、周日去汇泉广场。“女儿想找能对上眼、谈得来的,我没法给她拿主意,只是给她牵牵线。”

  汇集了几百上千条单身男女信息的各个相亲角里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父母代替子女相亲是相亲角常态,每一个贸然“闯入”的年轻人会很快成为被包围、追问的对象。

  安美英说,年轻人不想到相亲角来、甚至不想接受相亲,是因为不愿被审视。“女孩来了,家长看着模样、身材都挺好,就开始审了,像查户口一样,从幼儿园往上审,一直审到大学毕业、工作,一般人受不了,家长问得太多。”在她看来,很多家长的条件太过苛刻,“有的家长要求女方也要有独立婚房,有的家长一听对方家长不是事业单位的、没有稳定退休金,扭头就走。”

  实际上,不只是在相亲角,在所有“中国式相亲”里,父母始终“在场”。从源头开始,父母催婚是很多年轻人走上相亲之路的缘由,不少相亲也是父母为子女安排的,任何相亲对象最终都要过父母这关才能走进婚姻殿堂。

  “成家立业”四个字寄托着中国人对人生的朴素理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曾对上海相亲角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田野调查,出版学术著作《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

  她认为,在城市化急剧变迁的时代里,单身者尤其是女性获得了经济、知识以及各项社会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疏离。社会并不彻底地宽容。“在以婚姻为本位的社会里,婚姻制度被认为是社会管理中最稳定的一种制度,夫妻之间的双边垄断占有被认为是所有关系中最可靠的关系,因此,婚姻被视为所有人最终应然的归宿。”

  学业一结束、事业一开启,父母催婚紧接着就来了,女孩会被催得更紧。当子女不愿主动行动时,父母便代为“上阵”。但是由于观念差异,成功率并不高。“咱愿意孩子不愿意,孩子愿意咱不愿意。”安美英认为,为子女找对象,女孩的妈妈是站在丈母娘看女婿的角度上,男孩的妈妈是站在婆婆看媳妇的角度上。“咱喜欢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孩子喜欢漂亮的、有感觉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早已被丢在了历史里。在安美英看来,父母在子女找对象这件事上并没有掌控的权力,他们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抗争,代替子女相亲其实是出于无奈。“现在的孩子工作太忙,下了班也不出去社交,怎么谈朋友?找朋友介绍的她都不一定见,相亲角她怎么可能来?”

  相亲进程曲折,父母与子女之间逐渐形成了一场拉锯战。由于对父母为自己找来的相亲对象频频不满意,子女们拒绝再见面,但父母不愿轻易放弃。“也有很多找着的,要不来相亲角干吗,有一线希望也来,就是‘靠’啊。”

  安美英有时是瞒着女儿偷偷来相亲角的,“要看她脸色,趁她高兴的时候跟她说一说。”她不敢把女儿催得太紧,怕激起逆反心理。“你给她施加的压力大了,她就说我到街上随便抓一个就能结,想结有的是。”她觉得帮孩子找对象很累,孩子累,她自己也累。“孩子就想找个喜欢的,老碰壁她也不开心,我们理解。做父母的和他们眼光不一样,想法不同,真是浪费时间。”

  当单身成为主动选择

  如果想找一个结婚对象,相亲无疑是一种高效途径,江文涛和胡玉都这样认为。父母、红娘安排的相亲,江文涛基本每场不落,“我的生活比较单调,相亲也是多认识人、增加乐趣的方式。”起初接连几次相亲失败把他打击住了,他不再对相亲持过高的期望。随着相亲次数越来越多,他一度感到疲惫、麻木,但又希冀着“说不定下一个就是她了”,直到柳暗花明,遇到喜欢的女孩。

  胡玉生活圈狭窄,结识和交往异性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对父母和朋友为她安排的相亲并不排斥,有时也会主动提醒身边朋友帮自己留意合适的人选。她没有过分的“浪漫主义”,心知肚明“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挺低的,相亲其实也是一种相遇啊,不必对它抱有成见。”

  但拒绝相亲的人也不在少数。“相亲的唯一作用就是见到相亲对象的一刹那,你就知道自己在介绍人眼里是什么货色。”在“知乎”上,有网友如是说。也有网友认为相亲不过是为了解决对婚姻的迫切需求,“强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

  孙沛东在对上海相亲角的研究中发现,“择偶市场化的出现已经是事实,恋爱也正在成为一种经济。社会上不断涌现的诸如8分钟约会、单身俱乐部、万人相亲大会等各种形式的、与爱有关的活动,以及数以百计交友网站如火如荼地发展,都是恋爱经济化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剩男剩女”依然面对着围观、非议,甚至歧视。“在繁华似锦的都市中,他们难以找寻属于自己的爱情。”

  事实上,单身正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主动选择。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正在经历第四个单身潮,2014年之后结婚率持续下降,全国上下大的性别比例失衡较大,单身人口接近2亿,尤其是女性,主动单身的明显增多。

  一个互联网平台基于3万用户对2017年中国人婚恋观念做了调查,报告显示,选择“恋爱结婚生子每一步都要走”的人占据57.6%,单身族、不婚族、被婚族(因客观原因被动结婚)占据9.2%,超过三成人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属于摇摆不定派。由此可见,随着婚恋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传统的婚恋观念依然占据主流,但这块“铁板”已然松动。

  ▇多面相亲角

  被放大的焦虑和被疏解的孤独


  在青岛,相亲角多是民间自发产生,有父母为了给子女找对象四处打听到很多资源,私底下被其他父母问得越来越多,索性收集更多单身男女资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把信息向家长开放,带有互助性质。但是考虑到纸张和人力的成本,近几年,部分相亲角开始收费,比如交5元信息卡片挂3个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青岛最早的相亲角在汇泉广场,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

  父母是相亲角绝对的主角,他们对子女婚恋的焦虑以非常具体的形式存在着。一个人的基本面貌被浓缩在一张张表格上,悬挂、张贴出来,等待着众人“检阅”。通过阅读这些表格,前来为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父母会发现,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征婚了,这将加剧其他父母的恐慌。而几百个上千个单身男女的信息被集中展示、比较,本身就是对婚恋焦虑的放大。

  然而,在焦虑被放大的同时,父母也在这里得到了“意外收获”。相亲角里的很多父母背负着牺牲自我生活为子女征婚却不被子女理解的孤独,当同病相怜的父母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这种孤独暂时得到了疏解。一位妈妈通过相亲角为女儿牵线成功了,女儿结婚后,她还是频繁地到相亲角里来。“以前在这里和一些家长交流孩子找对象的事,互相开导,慢慢地也开始聊别的,就成了朋友了,在家没事就想回来看看,再找人聊聊天。”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在针对上海相亲角的研究中发现,父母在相亲角为子女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把相亲角变成“欲望”“实力”和“市场”的混合体,在这里充满对情感的渴望、对沟通的希望,也充满对现状的无奈、迷茫、焦虑与绝望。虽然成功率低,但相亲角人气始终很旺,是因为相亲角具备了很多潜功能,“情感驿站”便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相亲角也扮演了单身中老年人的“鹊桥会”,他们当中有些人没有为子女找到合适对象,却意外地为自己找到了伴侣。

  “很多单身中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状态比较萎靡,非常孤独,需要情感的出口。”宋永婷今年七夕节那天在天幕城组织了一场旗袍表演加相亲会,没想到吸引了上千人,当天就成了一对,便把相亲会坚持做了下来,每周都有几百名单身中老年人前来。“他们雷打不动地按时来相亲角,可能就是想找人说说话,也有些的确是很想找个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系化名)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