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区医改亮点:创新之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017-11-14 07:0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杨世杰带着“家庭医生健康管理随访箱”,进村入户为居民查体。



  

王晓黎正在为孕妇做检查。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军 王鑫鑫

  在乡镇卫生院能看区里大医院专家,孩子出生后有家庭医生来免费做体检,患有大病基本不出区市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岛城深化医改的种种举措,让市民寻医问药越来越便利。连日来,记者跟随青岛市卫计委工作人员,前往即墨区、崂山区和西海岸新区,分别了解三个区在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上的创新之举。  

  ■医联体

  在镇里能看区医院专家


  92岁的张克良是即墨移风店镇东马村的村民,上周三早上,他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儿子张吉寿得知父亲病情,赶紧将父亲送到镇上的卫生院诊治。做了脑CT、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张克良被确诊是脑供血不足,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从来到医院到住上院,也就是半个多小时。”在医院陪床照顾父亲的张吉寿笑着告诉记者,这次陪父亲看病之顺利、方便,超乎他的想象。

  张克良老人此次就诊顺利,得益于近年来即墨区医联体的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年9月,即墨出台《加快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三大“医共体”。其中即墨区人民医院牵头,与移风店卫生院等17家基层医院组建医共体;即墨区中医医院牵头,与蓝村中心卫生院等8家基层医院组建医共体;青岛市中心医院与温泉卫生院组建医共体。

  实际上,医共体如同小的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对成员基层医院的人事、医疗、财务、资源等统一规划,有自主调整的权利,“区卫计局减政放权,转变为监督角色,在具体管理上,由医共体内部安排,以此增强医共体的活力。”即墨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紧密联系的医共体,可谓是对简单进行外部性合作的医联体的升级版。

  在医共体建成后,移风店卫生院成为了即墨区人民医院大沽河院区。接诊张克良的医生孙常成,就是即墨区人民医院保健科副主任,也是即墨区人民医院常驻大沽河院区的5位专家之一。

  “医共体的牵头医院要向每一个成员基层医院下派5位专家,帮助基层医院提高诊治水平。与此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也要再向村中心卫生室下派,走村入户,层层下沉。”即墨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入医共体后,我们卫生院不仅新建了急诊和住院处,门诊量也大大提高,今年前10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接诊量增加了33%,老百姓更信得过我们了。”即墨区人民医院大沽河院区(移风店镇卫生院)院长周宗启说。

  医共体最大的受益者是基层的居民。“像我父亲这种病情,以前就得去即墨区人民医院,光车程就一个多小时,到医院人生地不熟,很折腾,现在在镇上和去市里差不多了。”张吉寿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19家三级医院牵头成立了19个医联体,县域内组建了11个医疗共同体,设置检验、影像、消毒供应区域共享中心12个,覆盖328家医疗机构。

  ■家庭医生

  孕产妇新生儿免费检查


  家庭医生被称为人们健康的“守护神”,在全市各个区市,家庭医生签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不同区市结合自身特点,在服务模式上各有创新。在崂山区,记者探访了北宅街道沟崖社区和沙子口卫生院,了解这里的家庭医生的创新之处。

  杨世杰是沟崖社区的一名乡村医生,曾经自己单独开了个小诊所,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找他拿药、打针,杨世杰以此作为主要收入。2014年,村一体化卫生室建立,杨世杰和附近村的2名乡村医生关停了自家的小诊所,来到一体化卫生室工作。“和以前不一样的是,现在除了给大家看病,还做公共卫生的服务,也成了村民的家庭医生。”杨世杰说。拎着“家庭医生健康管理随访箱”,杨世杰走村入户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并将村民健康信息保存在电子系统中。在一体化卫生室,杨世杰还可以利用政府给配备的心电图机给患者做心电图,“心电图可以直接传送到青大附院,大医院专家帮助诊断,如果遇到重症患者,还可以有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送到青大附院。”

  在沙子口卫生院,与青岛其他地方家庭医生不同的是,这里组建了一支家庭医生妇幼团队,专门为街道上孕产妇和新生儿做免费服务。

  “孕妇来我们这儿建册时,我们会与她签约‘家庭医生孕产妇服务包’,并按预产期让孕妇加入不同的孕妈妈微信群,比如预产期是明年1月的孕妇,就都进入1月份的微信群。孕妇有问题可以在群里咨询,也可以互相沟通。”沙子口卫生院妇科主任王晓黎告诉记者。现在,她们组建的多个微信群已经有400多人。“如果遇到高危孕产妇,我们会给她们系统管理,包括建立电子档案,建议孕妇到青大附院、市立医院等医联体单位就诊。在给出建议半月后,我们还要随访,看看孕妇到底有没有去做进一步检查。”王晓黎说。

  在孕妇生产之后,原来的孕妈妈微信群就转变成了儿保群。王晓黎和同事们再利用儿保群向新妈妈们普及育儿知识,联络预防接种等服务。产妇产后八天,王晓黎和同事们进行家访,查看产妇刀口恢复情况,并为新生儿查体,测黄疸等等。这些服务,都是王晓黎和同事们免费提供的,“拿给新生儿测黄疸来说,按照收费标准,一个部位是五元,一个新生儿一般要测四到五个部位,而我们直接带着仪器下去,免费给孩子做。”

  从2016年10月开展家庭医生孕产妇服务包到现在,王晓黎科室的4个医生1个护士,已经签约了600多孕妇,上午在卫生院坐诊,下午带着设备入户做检查,对于这份工作,她们乐此不疲。

  ■分级诊疗

  上下联动打通分诊渠道


  2015年1月,西海岸新区正式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一体化管理。新区制定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着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在“东有青大医院、西有市立”的就医格局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促进分级诊疗。

  向下看,分级诊疗需要“强基层”,而强基层的瓶颈是加强基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在基层,居民最先面对的乡村医生普遍情况是老龄化、不专业化,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对医疗的追求。西海岸新区正在通过医改政策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尽快向基层补充专业化、年轻化全科医生队伍。

  横向看,分级诊疗要求大部分患者能做到“大病不出区”,在西海岸新区,以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为例,十月份该院初诊率达到77.4%,超过国家要求的70%,用最规范的治疗措施,让患者不出区就能得到良好治疗。

  向上看,分级诊疗要让疑难症患者能病有良医。为此,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东医院肺小结节影像诊断团队合作,成立远程影像会诊分中心,与北京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合作,建立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加入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并与6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署共建共享协议,实现了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体系有序衔接。

  在西海岸新区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青岛市慢病与心脑卒中一体化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共体模式的有效结合。承接国家终末期肾病分级诊疗试点项目,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的“一体化治疗模式”。

  在危急重症的急救上,西海岸新区升级扩容全区急救网络,设立心脑卒中高级、初级救治中心及防治门诊,完成西海岸医院和区人民医院2处胸痛中心院前与院内的数字化信息传输工作,发布全区溶栓地图,进一步畅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通道。

  作为深化医改的典型,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还开展一些“人性化”服务,为患者提供便利,例如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挂号费,这也是目前全青岛唯一一家开展这项服务的医院。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医改 亮点 创新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