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少基础弱 青岛已出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2017-11-29 08: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儿一科葛湄菲主任正在为就医者诊断。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爱科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军

  有一天,听着“华佗刮骨疗毒”或“神农尝百草”故事长大的你,来到医院时却只能靠大大小小、冷漠的医疗器械来扫描你的各个器官时,有没有特别怀念起那些悬壶济世、妙手起沉疴的中医大夫?在国家提倡中医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背景下,背靠着数千年的传统中医文化,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迎来中医药发展的新契机。在中医传承方面,青岛的中医药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中医药发展规划将给普通市民的求医问药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振兴中医药迎来好时机

  “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法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可以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汪运富说,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8月、12月进行三次审议后通过的《中医药法》,《中医药法》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发展中医药事业,青岛已经开始行动。据汪运富处长介绍,早在2016年8月份,《青岛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实施方案中提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发挥本市海洋、旅游等特色优势,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为主题,以构建政府引领统筹、卫生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双边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1+2+X”模式为主要内容,全面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预期用5年时间,使全市100%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做到“区(市)有中医院、镇(街道)有国医馆、村有中医人”,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提升10%;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把本市建成国际中医健康旅游度假中心,确保本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居国内领先水平。

  国医大师来青开馆授徒

  中医要传承光大,靠的是一代一代的国医、国药大师们的薪火相传,传统国粹才能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

  去海慈医院看病的细心市民们发现,海慈医院的国医馆里,新设立了国医大师工作室,坐诊的两位国医大师分别是张学文和石学敏。

  对中医传统有所了解的市民都知道,能当得上“国医”称号的,当属中医领域的领军人物,用古话来说,必然能“精通岐黄,妙手回春”。

  国家对国医大师的评选相当严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显示,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于2008年10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但截至目前,仅评选了两批国医大师,每批30人,共60人,直到2014年11月才出炉了第二批国医大师名单。记者注意到,在时跨六年之久的这两次评选中,张学文、石学敏先后入围国医大师名单。

  “设立国医大师、名中医工作室后,国医大师和名中医不仅要来青岛坐诊为市民看病,还重在授徒并参与疑难病理的讨论。”海慈医疗集团刘宏总院长说,每位国医大师、名中医要带两名徒弟,提高所在科室的整体水平;拜入国医大师、名中医门下的徒弟,跟师期间,至少要总结师傅一到两种疗法和验方经验,要完成课题的进展,要发表相应的论文,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与西医不同,中医“师带徒”的传承方式重在临床经验,时间的要求比较长。以海慈医院为例,这种中医师承的建设周期暂定为两年。“这两年期间,徒弟要读经典、学经方,还要和老师交流经验。”刘宏总院长说。

  而早在去年,青岛市被确定为11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中医药改革的“青岛模式”顺势启动。

  依据青岛市卫计委的规划,到2020年,青岛市将引进10名国医大师,引进100位省级以上名中医,建立100个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

  背靠着数千年的传统中医文化,对普通市民来说,青岛的中医药改革带来的实惠就是,不管头疼脑热还是大病的治疗康复,不必再单纯依靠西医;让“国宝级”的名老中医来“望闻问切”,不仅成为可能,甚至会变得更便捷。

  规模小基础弱亟待突破

  中医药是国医国粹,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优势,但目前面临资源总量不足,规模小等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支持,按照中药的特点监管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被提上议程。

  崂山区明歧中医院负责人介绍,青岛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资源总量仍显不足,基础依然薄弱。“中医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人力资源少、服务量和收入占比少。”该院潘院长说,像三级中医院特别是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黄岛区中医院建筑和医疗设施陈旧、发展空间不足,很多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床位数占比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5%,14.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21.1%的村卫生室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此外,与西医相比,中医药的政策落实仍有差距。2009年~2014年政府对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设投入数据显示,无论是从医疗机构增加的数量、医院规模、床位数量还是万元以上设备投入,三级中医医院均落后于三级综合医院的建设投入。此外,青岛市提高中医药医保报销比例、降低中医医院住院起付线等政策仍未完全执行。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因为定价偏低和申请困难等因素影响了推广使用。

  专家们还指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创新不足。中医药原来有优势的一些治疗领域正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冲击,青岛市也缺乏大型的有竞争力的中医药集团。

  但记者注意到,根据《青岛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未来将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财政用于中医事业发展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中医发展基金,用于中医药学科建设与重大项目研究。”汪运富处长说,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制定具体措施向中医机构倾斜,探索建立按中医服务量给予补助的政策机制,以减轻医院的运营负担,提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

  “银发现象”困扰中医传承

  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传承重在流派。在中医学数千年发展中,涌现出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毋庸置疑的是,建立一个中医流派的传承基地,其难度要远远高于建立一个工作室。

  有人质疑,名医工作室虽然在青岛设立了,可名医们年龄偏高,大多时间、精力有限,能问诊的病人也就有限,名医走了,工作室也就取消了。

  “张珍玉流派青岛传承基地设立的同时,张老的弟子乔明琦教授、张惠云教授作为崂山区引进的人才,每周定期来青岛坐诊,与医院的医生们交流疗法和验方经验。”明歧中医院潘喜忠院长说。

  从中医传承历史视角来看,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滋阴学派,这些学派尽管年代久远,但都曾轰动一时。

  “古代的学术流派,多是师徒结合型,师承源流是形成学术流派的关键因素,所谓‘师承师法’,从拜师起就决定了弟子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潘喜忠院长说,学术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传播的途径。

  但值得关注的一个事实是,许多曾在历史长河中星耀一时的中医学术流派,却因为师承无方而悄然消失。早在国家启动首轮国医大师评选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曾做过一次“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得出一个发人深思的结论:当前,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甚至逐渐湮灭、消亡。

  还有一个无法绕过的难题是,目前国家公布的60名国医大师中,分属22个省,且多数是高龄的“银发大师”,其中,首届国医大师平均年龄是85岁,第二届国医大师的平均年龄则是8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则已68岁。

  “国医大师受地域、年龄所限,难以承受奔波之苦,精力也有限,来青岛坐诊的时间就没有保证。”明歧中医院潘喜忠院长说,而严格来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般要求根据患者服药后的状况,三天调整一次药方,显然,无论是已经设立还是即将设立的国医大师工作室,这都将是一个无法绕过的“短板”。

  海慈医疗集团总院长刘宏提到,相比于中医数千年的传统,青岛当然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青岛的中医传统,往上追溯连三代都不到,青岛的医生在青岛建置之初,很快就接触了西方的医学和西方的科学,完全是西方的中医模式,没有阴阳虚实和‘四诊八纲’的知识。”刘宏总院长说,这意味着,青岛市的中医改革实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中医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