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于娟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实习生 任展辉 报道
半岛都市报12月5日讯 12月5日上午,半岛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品牌建设大会上采访获悉,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产出来、管出来、检出来、打出来、创出来,实行动态监督管理,狠抓农产品品牌监管。此前相关部门对75个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逐一复审查证,其中12个农产品品牌不合格,被取消青岛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
据统计,目前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农产品9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51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已成为国内绿色生态、优质高端的亮丽名片。
会上表彰了第三届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主体。经过前期评选,认定“马连庄甜瓜”“即墨地瓜”“北梁蜜桃”等10个品牌为第三届青岛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即发绿源黄瓜”“徳茉桃尔猕猴桃”“乐泉山地瓜”等30个品牌为第三届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
与“新晋品牌”相比,也有品牌被“摘帽”。市农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联合对获得2013年、2015年两届共75个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逐一复审查证,最终认定19个青岛市区域公用品牌和44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合格;12个农产品品牌不合格,取消青岛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这12个品牌分别是:莱西湖鳙鱼、兴蕊苹果、从荣草莓、夏庄杠六九西红柿、少山红杏、华日锦禾黄瓜、云山大樱桃、棘洪滩水库有机鱼、千里岩魁蚶、琅琊台海参、顺科鸡蛋、西艾尔CLA鸡蛋。
据介绍,青岛市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累计出台农业地方标准166项。坚持产出来、管出来、检出来、打出来、创出来“五位一体”,对农产品品牌和“三品一标”产品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对于农产品检测超标企业一律进行“摘牌”,并通过媒体通报。全域禁止销售使用6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完成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4092批次、快速检测23.6万余批次,查办违法案件510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达到98.5%以上。
“青岛农品”形象标识正式亮相 12月5日,在青岛市农业品牌建设大会上,青岛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标识正式亮相。青岛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标识包含品牌名称、品牌口号和形象标识三部分。其中,“青岛农品”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名称,“绿色品质·世界共享”为品牌口号。标识图形是以“青”字的变体,凸显“青岛”之名,以盛满粮食的“斗升”形状,寓意农产丰收、品质升级、品牌升值的内涵;农田阡陌葱郁的直觉形象,幻化抽象为“绿色”基调,具有渐变质感的并行线条,展现出自然生态的农业特质,彰显青岛农产品“绿色品质”;两端微微上扬的条状横线,代表“地球纬度线”,寓意青岛农产走向国际、世界共享的高端品质;六条横线,寓意本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培育壮大“新六产”的属性与内涵,昭示本市“粮、蔬、果、茶、渔、牧”六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本土农业品牌,尚需做大做强 据统计,目前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农产品9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51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已成为国内绿色生态、优质高端的亮丽名片。
品牌是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岛城各类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本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逐渐形成。本市是全国唯一实现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的计划单列市。
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青岛农业品牌建设仍存在着明显差距。首先是品牌影响力小,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比如西湖龙井、烟台苹果、五常大米,多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品牌。其次,经营主体小,农业品牌创建主体多是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品牌创建能力偏低。如本市茶叶种植仅有10万多亩,加工企业多,有800多家。第三,产业规模小,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黄岛蓝莓、大泽山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都在10万亩左右,而且产业链短,多是初级农产品或初加工产品,形不成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集中打造“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目的就是利用青岛品牌城市的号召力,集聚资源和产业优势,抱团闯市场,在全国叫响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崂山茶叶、黄岛蓝莓为核心的“青岛农品”的区域公用品牌,树立起“青岛农品”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形象,整体提升青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