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各大儿科门诊爆满 医生全天无休写病历累到睡着

2017-12-19 09:08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儿科门诊爆满医生写病历累到睡着



  大众网12月19日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配合一张人满为患的儿科门诊图片,时间定格在了凌晨3点。这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一位护士发的朋友圈,在连续忙碌了近20个小时后,下班回家时她发的信息。

  最近这段时间,感冒发烧患儿爆棚,儿科医护人员全员上阵,24小时无休,记者走进多家医院儿科门诊探访,见证持续奋斗在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点滴。

  剪影一:写病历写到睡着

  “之前只有两个儿科门诊室开放,现在已完全满足不了需求,三个儿科门诊24小时开放。病房里住着的患儿都是肺炎、脑膜炎等重症患儿,需要24小时医生盯护,这样一来医护人员两边倒班,根本无暇休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儿科主任马燕说。

  每天几十个患儿出院入院,医生忙完问诊做完治疗,还要到办公室写病历,一边录入一边有新的病历册更新。“现在重症患儿比较多,科室又人手不够,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算下来我也有两三天没好好休息了。”病房里正在录入病历的蒋医生说。一旁的护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蒋医生坐在椅子上,手握着鼠标,目光望向屏幕,看似在录入病例,仔细一看才发现他已睡着了。据蒋医生回忆,当时他感觉眼睛发涩想闭儿会眼,结果没一分钟就睡着了。

  剪影二:脚肿到脱不下鞋

  “今年的流感潮来得比往年早了近20天,门诊患儿感觉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已人满为患。”省立三院儿科护士王晓丽说。她已在门诊连续忙了两天,细心回答每一位患者家属的问题,协调三个诊室患儿数量,辅助医生治疗,这些都是她的职责。一上午,记者跟随她在一层的三个诊室间来回奔波,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她们上班时间不喝水,各种复杂繁琐的咨询、安排,让她们根本无暇休息,更不敢奢望喝水上厕所。

  “大夫,我是68号,为什么让他们先进去?”“大夫,我孩子发烧,让我孩子加个塞吧。”……每个患儿都是个案,都是特殊情况,但专家人数有限、门诊数量有限,这些都需要护士去协调做好分诊。13:00,病房来了位护士换班,王晓丽才得闲吃个饭,但摆在她面前的不是饥饿,而是鞋脱不下来了。原来连续几天连轴转,她的脚肿得厉害,只能靠同事帮忙才能脱下鞋,回家只能穿着拖鞋走。

  剪影三:说话说到嗓子沙哑

  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记者多次约访儿科门诊及急诊科主任刘志刚,但刘主任一直不得闲,记者跟随刘主任坐诊,见证了他的忙碌。

  记者见到刘主任时,他所在的诊室内,已有3位患儿、10位患者家属。孩子大多都是因腹泻、感冒来院就诊,刘主任耐心为每一位患儿问诊,为患者家属答疑解惑。一上午就什么时候吃药,发烧多少度才该到医院这个问题就回答了不下十遍。遇到陪患儿来的奶奶爷爷,刘主任还要大着嗓门说,才能让家属听清。一个上午,刘主任坐在椅子上就没起过身。

  待到患者稍少些时,刘主任才得空与记者说上话,一张嘴已说不出话来。放在一旁的水杯,从早上到中午都没喝一口。刘主任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才勉强发声:“不敢喝多了,喝多了还得去卫生间,太耽误事了。”说这话时,刘主任还哑着嗓子,转身又投入到问诊中。

  解决儿科“医生荒”,需从供需两侧开药方

  儿科有儿科的特殊性,但并不是这种特殊性制造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只是一个问题的“放大器”。“儿科医生荒”恰恰可以作为切入点,方便人们去观察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完成情况,也为整体性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电视剧《儿科医生》热播,再度引发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据报道,儿科医生短缺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全国平均每万名儿童仅有5个儿科医生,具体到山东,这一数字也仅为6.6。相比人手紧缺的现状,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儿科医生队伍断层现象,更加值得关注。

  对比每600人一名医生的世卫组织标准,目前中国医生总量是达标的,“儿科医生荒”以及队伍断层的现象,意味着问题更集中于医生资源的配置上。一般说来,应对资源短缺可以在两个方面想办法,一是增加供给补缺口,二是减少不必要的需求。在应对“儿科医生荒”方面,不妨针对这一科室的特殊性,在供求两方面入手开出“药方”。

  不能否认,目前存在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的特殊性关系密切。尽管其他科室医生紧缺现象也存在,但更多地体现在资源不均衡上,大医院患者集中使得医生资源相对紧张,这是结构性的问题。儿科医生则不然,人手紧缺现象十分普遍,正如齐鲁晚报记者所了解到的,医院有编制却招不到人,新进医生倾向于去其他科室而非留在儿科,造成队伍断层。医生之所以对儿科“敬而远之”,压力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儿科检查少、用药少,是医院里的“赔钱科室”,儿科医生待遇是偏低的。

  从新进医生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儿科医生荒”也可以看做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并发症”,待遇低并不是因为付出少,而是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充分体现在薪酬上。按理说,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有专业性的分科,却不该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之所以会出现“好科室、差科室”的分别,恰恰是医疗服务与工资报酬相脱钩造成的。打破“儿科医生荒”,除了加大后备医生的培养力度,更重要的就是继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让薪酬待遇更多地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以此诱导医生资源向儿科回流。不妨把医生对科室的选择,看做这项改革的试金石。

  除了增加人员供给和结构性调整,医疗服务的需求侧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如果说“过度医疗”在中国较为普遍,儿科则是当之无愧的“重灾区”。很多时候,由家长陪伴到医院就诊的儿童,原本不需要去医院儿科排长队,去医院是为了治疗,更是寻求心安。当然,无法苛责家长的爱子之心,也不能苛求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判断病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医疗资源的“下放”。现在很多地方推行的家庭签约医生制度,就是很好的切入点,相比带孩子去医院,徒增交叉感染的风险,多数时候家长们需要的只是专业性的指导。适当给儿科医生“减负”,改善儿科就医环境,也有助于减缓家长焦虑,减少医患矛盾。

  总之,应对“儿科医生荒”,不是某个科室的事,而是需要放到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考量的问题。儿科有儿科的特殊性,但并不是这种特殊性制造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只是一个问题的“放大器”。“儿科医生荒”恰恰可以作为切入点,方便人们去观察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完成情况,也为整体性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综合齐鲁壹点、舜网消息)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济南 儿科门诊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