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挖竹蛏过程:先"轧"再"赶"最后"截"挖

2017-12-20 10:28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进入冬季,每当海边落大潮的时候,家住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石崖村的村民们就挎着小桶,提着小铁锨,拉着石碾去村前棋子湾的沙滩上挖大竹蛏,他们平均每人每潮能挖六七斤,每斤能卖25元左右,一天收入一百来元不成问题。 12月19日,记者赶到棋子湾沙滩,目睹了村民们用传统方法先拉着石碾轧,再用铁锨挖竹蛏的过程。他们每潮要拉着石碾子走几十里路,好在收入还不错,可谓累并快乐着。

  现场

  挖大竹蛏工具很奇特


  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初二,棋子湾大潮。上午10时30分许,海水远远退去,宽广平坦的沙滩开始裸露。七八个石崖村的村民提着家什结伴走下岸堤,他们踩着细细的海沙,走向海滩的深处,惊起一群正在集结觅食的海鸥。

  54岁的杜增香便是其中之一。她头裹大红头巾,身穿青绿呢子褂,脚蹬天蓝水靴,左手提白色塑料桶,右手拿一把小铁锨,步履轻快,不觉间便走到了众人前头。村民们逐渐深入,脚底的海滩开始出现积水,杜增香便在这时停了下来。她把塑料桶放下,铁锨往沙滩一戳,蹲下身来双手整理起桶中的物品:一条三指宽的布带如同绑安全带一样系在肩上,末端连接一根拇指粗的长麻绳。随着双手用力,麻绳上绑着的东西被提出桶外——一个被铁条穿起的“石磙子”。记者定睛看去,这“石磙子”由青石制成,整体呈圆柱形,粗细一致,直径近15厘米,长约40厘米,较平常所见的要小巧许多。“俺这儿叫石碾,这个大概有20来斤沉,每家用的大小都差不多。 ”杜增香说着便把麻绳捋顺,石碾平放滩头。在她周围,其他村民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石碾,开始准备起来。

  “俺们这里世代都是这样,每年在这片海边用石碾轧蛏子。 ”话音未落,杜增香拿起一把小铁锨,上身前倾,拉直麻绳,迈起步子走了起来,身后的小石碾如同一个欢快的顽童,开始随着她的脚步,在起伏的沙滩上裹着海水翻滚跳跃,轧出一条弯曲“小路”。杜增香步履飞快,记者竟一时追赶不上,稍稍接近时,她已经往回奔走,时不时侧脸瞅着石碾刚刚轧过的“小路”。 “别动,你脚边就有一个蛏子! ”杜增香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记者脚边不知何时多出的一个小洞说。“石碾轧过沙子,只要下面有蛏子,过会儿沙子表面就会有这种像气孔一样的小洞。 ”杜增香说,顺着这些小洞,就能抓到这里独有的一种大竹蛏。

  先“轧”再“赶”最后“截”

  “石碾轧过去,在沙子里的竹蛏会感觉到,吓得它赶紧往沙子里面钻,所以就留下个气孔一样的洞。”杜增香一边说着,一边用小铁锨从旁边铲了一堆沙子,在小洞上堆了个沙包。

  “这块沙滩被浅水覆盖了,得先堆个沙包,从中心挖下去,海水就被周围的沙子挡住进不来了,不然一铁锨挖下去,水就灌进来了,啥都看不着。”在给满头雾水的记者普及知识的同时,杜增香开始了挖掘,她双手拿着铁锨,从沙包中央开始一层一层轻轻铲起泥沙,铁锨产生的推力将沙子不断推向四周,阻挡了涌来的海水。“这活儿急不得,挖重了吓着它,它就把‘舌头’切断,一下子就钻没了,挖轻了的话,海水就会逐渐渗入。 ”

  铁锨铲过的沙面平滑整齐,一个细长的孔洞显露出来。这时,杜增香又做出了让记者意外的举动,她不在原地接着挖了,而是转了个身,开始挖掘起孔洞背面的泥沙。 “抓蛏王不能只顺着洞往里挖,它逃跑的速度可比咱挖的快多了。”杜增香继续给记者讲解:“刚才从上面挖,那叫‘赶’,赶着蛏子往下走,从挖出的小洞看它逃跑的走向,然后根据这个走向,俺再从后面截住它的退路,至于从多远处截路,这就全靠经验了。 ”

  从背面挖掘了近20厘米深后,杜增香成功截住了这个大竹蛏的退路,她开始慢慢从后方清理泥沙,逐渐拉近与洞口的距离,在手指触碰到竹蛏的一刹那,她猛地向沙子中一抓,把正要调整方向继续逃跑的竹蛏拽了出来。整个过程持续了2分钟左右,随着她把大竹蛏放进塑料桶,海水也开始涌入了刚刚挖出的深坑,时机把握得精准而又巧妙。

  目击

  个头堪比一根小竹筒


  “这个得有二两多重。 ”杜增香用海水清洗了一下大竹蛏身上的泥沙,放在手掌上仔细端详。记者看到,这大竹蛏果然不同于平常的蛏子,体型堪称“巨大”,比成人拇指还要粗上几圈,加上伸出壳外的“舌头”,比杜增香的手掌还要长出几厘米,青褐色的两片长壳合抱起来,简直像一根小竹筒。

  “这算平常个头儿,昨天我挖到过4两多重的呢! ”杜增香说,他们拉着石碾在海滩上奔走,除了主要猎物蛏子之外,偶尔还会遇到另一种这里独有的美味——西施舌。“西施舌也是这种小洞,它不用挖沙,用薄铁片围着小洞画个圈,用手伸下去就捧出来了。 ”杜增香说。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记者逐渐感受到这份看似玩耍般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布满浅水的沙滩虽不泥泞,却也难以跋涉,沙滩的起伏虽不很大,却也羁绊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底的酸痛感开始向上蔓延。

  “这活儿不好干的,我们每天得干4个多小时,算起来得拖着这个石碾子走几十里路呢。 ”杜增香告诉记者,按照潮汐的规律,潮水落至一定程度,村民们就要下海挖蛏。

  “年轻人现在都进城了,就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还在干这活儿。”杜增香指着不远处一位老汉对记者说:“他叫王增禄,是俺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的,都68岁了,还在拉石碾呢。 ”

  “现在每天多的时候能挖十几斤,加上其他一些蛤蜊、西施舌、海螺等等,收获还不错。”看到记者靠近,王增禄一边拉着石碾快速前行,一边跟记者打着招呼。 “别看俺快70岁了,身体还不错,平时在家也闲不住,出来挖蛏子挣点零花钱,感觉挺好的。 ”王增禄擦了下额头上的汗对记者说。

  揭秘

  长到一两重至少需两年


  “俺平时驾着小船出海捕鱼,现在天太冷了,俺和媳妇也不出去了。没事的时候,就跟着老一辈来赶海。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结伴拖石碾,45岁的代相亮爽朗健谈,他拉着石碾在沙滩上飞奔,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他的妻子杜女士就提着铁锨、挎着篮子,跟在后面寻找藏着竹蛏的气孔,发现了一个就赶紧挖,有时代相亮看她累了,也过来搭把手,夫妻俩夫唱妇随,配合得相当默契,收获得也格外多。

  在现场,像代相亮夫妻俩同时出来挖蛏子的还有好几对。能赶海时从海中讨生活,不能赶海时到地里种庄稼,是这些海边村民祖祖辈辈的生存之道。

  记者昨天从西海岸新区海洋与渔业部门了解到,这些野生的大竹蛏并没有大规模的捕捉方式,只能靠传统方式人工捕捉,捕捉时间从每年初冬持续到来年3月份。像这样的大竹蛏,长到1两重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待挖蛏人上岸后,海鲜商贩会直接来收,通常是25元钱一斤,而商贩将这些竹蛏再卖到各大酒店,价格至少得翻一番。

  据了解,当地村民挖蛏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像棋子湾海域村民一样先拉着石碾子轧蛏子,再用铁锨挖掘;还有一种方式是用盐呛蛏子:捉蛏人发现蛏窝后,就用小勺将盐点进去,蛏子受不了刺激,向外拱盐,结果就把自己暴露了,于是被手疾眼快的捉蛏人擒获,这种方法主要在月亮湾、灵山湾、唐岛湾一带使用。

  说法

  环境独特适合贝类生长


  昨天,西海岸新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技站刘工程师介绍,棋子湾是黄家塘湾的一部分,是一个近40平方公里的扇形海湾,地形较为独特,海岸边有白马河、潮河等几条淡水河注入,河水携带着上游的泥沙沉积成了这片广阔平坦的入海口滩涂。这样的浅滩潮流畅通、海水不深,光照透底,非常适合贝类生长;这里的海沙金黄而细软,滩涂松软而肥沃,生物饵料极其丰富,为大竹蛏、西施舌的生养繁息提供了温床和食物。

  此外,黄家塘湾地势开阔,退潮时,河水长驱直入,很快被海水接纳;涨潮时,河水在潮汐的运动下被带了回来,咸淡水充分融合,这里的海水比正常海水含盐量低,这正是大竹蛏、西施舌这些贝类特别喜欢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其特别鲜美的味道。

  记者 赵玉勋 通讯员 李亮 周衍墨 摄影报道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挖竹蛏 过程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