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2月25日消息 青岛西海岸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全域统筹,坚持城乡一体,立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科学优化学校布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让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凤凰岛小学鸟瞰图
四个优先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让区内居民子女接受更优质教育,通过建立完善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管理机制,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让新区更美丽”品牌内涵,开辟了独具“新区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局面。
2016年,新区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40.5亿元,比2015年增长9.1 %。巨大财政投入、丰富有效举措,提高了新区的教育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和99.7%,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全区98%的中小学创建为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在省委组织部组织的2016年度全省群众教育满意度测评中,以 88.92 分位居各区市首位。 “结合新区实际,新区建立和完善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保障、督导机制,确保教育工作四个“优先”:‘教育议题优先决策、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设施布局优先规划、教育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表示,区办实事每年优先安排教育重点工程,财政资金重点向教育倾斜,全力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凤凰岛小学戏剧社团
干净整洁的校园、崭新的教室和餐厅、宽阔的操场……走进凤凰岛小学,这所按照高标准建成的现代化的学校,目光所及处处都是新景象。据了解,凤凰岛小学前身为烟台前小学,主要服务周围三个社区的适龄儿童。2007年,因村居改造,村民搬迁到其他片区,旧校舍拆除,本地生源减少,学校临时外借校舍办学,学生主要来自周围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两年前,村居改造陆续完成,居民纷纷回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急剧增加,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7月,烟台前小学新校竣工,学校结束了8年外借校舍办学的历史。烟台前小学更名为“凤凰岛小学”。新校与传统名校香江路第二小学东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凤凰涅槃,美丽的凤凰岛小学从此走上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凤凰岛小学校长顾玉利介绍说:“凤凰岛小学与香江路第二小学共享优质课程和优质资源,以发展生命为主要目的,给每一个孩子搭建成长平台,以传统文化为办学特色,以“诚信、尚美、自主、活力”为育人目标,实现两校区比翼齐飞,共同成长,让城乡接合部的孩子能享受到大都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新区居民充分享受教育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成果,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上学再不必舍近求远,在身边就能上特色鲜明的好学校。凤凰岛小学的学生家长陈女士表示:“这里有优秀的师资配套、完善的硬件设施,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我们很放心。”
六个一体 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青岛西海岸新区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26所,其中农村学校30所,在校生24000人,教师3050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强化全域统筹,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六个一体化”:一是坚持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坚持建设标准一体化,三是坚持办学条件一体化,四是坚持师资配置一体化,五是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六是坚持质量评价一体化。
育才中学西海岸新区校区图书馆
“新区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到2020年,新区人口预计将达240万。快速发展的新区尤其需要优质教育的坚实支撑。把新区打造成优质教育资源高地,让新区的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创造基础教育新区经验是我们的担当。”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体育局局长于瑞泳表示,近年来,在新区工委、管委的坚强领导下,新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着力打造“教育,让新区更美丽”品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新区教育保持着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智慧教育工程,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区教体局装备与信息技术办公室负责人张林峡介绍:“新区成立了慕课联盟,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目前已有200多个学科协作组活跃在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上,产生了30000多个教案、课件等优质教学教研资源,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城乡交流,专递课堂等活动,将名师课堂带到偏远的学校,使偏僻学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据了解,实验初中与育才初中共建网络空间,利用网络空中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微课知识树把实验初中优质资源在育才学校全面覆盖,满足师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辩论赛、网络研讨课、同步课堂等形式促进俩校师生交互学习;打造信息化问题导学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同步建设高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校园,共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精准治理、快速响应;两校共用创客空间、3D打印实验室等特色功能室。信息化引领学校现代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展示精彩的机会和舞台。
2015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扎实落实《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不断推进乡村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西海岸新区教育体育局人事科负责人管延端介绍,新区通过九条措施,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一是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多渠道补充乡村学校教师;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职称评聘、评优树先、专业培训向乡村教师倾斜;五是多元化开展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六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七是创新实施职称跨校评聘;八是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九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建立起规范灵活、保障有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提供师资保障。
针对新区区域大,义务教育学校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积极推进联合体教研。西海岸教育体育局制定《青岛西海岸新区义务教育学校联合教研工作实施方案》,将全区91所小学划分为11个教研联合体,37所初中划分为8个教研联合体。每个教研联合体由理事学校轮值。各学校成立联合教研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学科骨干纳入工作小组。联合体教研实施教研工作“团队作战”战略,建立捆绑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城乡互动、典型带动、区域联动”的教研工作策略,形成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一盘棋”的教学教研局面。西海岸新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孟兆山表示,“我们在实践中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运转的科学性,提升联合体教研质量,力争将联合体教研打造成西海岸教研品牌。”
两个倾斜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新区结合实际,实施两个“倾斜”,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出台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意见,近4年投入25300多万提升体育设施、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塑胶化操场;对学生规模不足300 人的村级小学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同时,向薄弱学校倾斜。采取提强补弱措施,壮大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近几年投入约13.8亿元实施改扩建工程。落实结对帮扶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薄弱中小学结对率达到100%。
“入职第一年在海之韵小学顶岗,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今年九月,带着收获我回到农村学校海青小学,从城市到乡村,自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海青小学教师郭秀娥告诉记者,和城区老师的差距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们同样拥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同样拥有晋升的空间,同样拥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我们也拥有城区老师没有的,我们上下班有班车接送,我们有乡镇补贴,我们有专门的教师宿舍。
据悉,今后,在均衡教育建设的新起点上,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入教育新时代,走上新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目标。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深入实施“一核两翼”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教育软实力,把教育打造成为富有新区气质的亮丽名片。
相关链接:
六个一体化:
坚持规划布局一体化。青岛西海岸新区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修订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方案(2016-2020年)。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义务教育设施48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设施38所。
坚持建设标准一体化。出台《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设标准》,坚持城乡学校建设一个标准。2017年,新区改造1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运动场地,创建17所青岛市标准化食堂,改扩建48处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成使用12所学校幼儿园,开工建设16所学校。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区委区政府“挂图作战”项目。
坚持办学条件一体化。全面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与解决城镇大班额、实现教育均衡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投入13.8亿元实施农村学校改扩建工程,改、扩、新建11所。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新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新区实施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了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到2017年底,投资33亿元,新建、改扩建64所中小学,新增学位67365个,新增教师4164人,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师资配置一体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优秀教育团队和名校长,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引入国内名校资源和优秀教育管理团队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来区办学,加快新校成长步伐。出台新教师三年培养方案,开发“新教师培养平台”,推出“集中培训、挂职锻炼、返岗实践”三段式培训,选派优秀教育干部、骨干教师到高校、名校参加“影子培训”、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教育队伍素质。
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选取区内优质校与新建校结成1+1、1+N联盟,新建学校移植名校管理经验,缩短成熟周期。开启跨区域合作办学,与市内名校加强合作,联合高校开展高校辐射办学。
坚持质量评价一体化。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坚持城乡评价一个标准,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
两个倾斜:
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出台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意见,近4年投入25300多万提升体育设施、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塑胶化操场;对学生规模不足300 人的村级小学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和新教师顶岗实习五项制度,近三年交流教师698人、交流校级干部54人;调整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岗位,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补助;实施两热工程,全区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107所,为10万中小学生提供安全、可口营养午餐;每年投入交通补贴7300万元,为农村学校37000名学生开通411辆校车;安排3684万元用于教师午餐补贴,投入1100万元为在镇(街)学校工作2600名教师开通班车。
向薄弱学校倾斜。采取提强补弱措施,壮大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近几年投入约13.8亿元实施改扩建工程。落实结对帮扶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薄弱中小学结对率达到100%。创新“品牌学校+薄弱学校”模式,积极发挥品牌学校在办学水平、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向薄弱学校输出育人理念、管理人才、骨干教师、课程等资源,实现薄弱学校快速提升。通过“1+1”联盟办学模式改革,品牌学校优势得到最大化释放,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通过因校制宜的融合策略和师资精准交流,逐步实现了各美其美的特色发展,基本实现了“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带一所强一所”的办学改革目标。将品牌学校的“老副手”、“准干部”“待骨干”等调配到成员校区担任管理职务或专业骨干,既为薄弱学校注入了先进的理念与良好的作风,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
记者 王君莉
[编辑: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