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东舍坊高跷上街 唐僧何仙姑李元芳全都有

2017-12-31 11:33   来源: 齐鲁壹点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018年元旦在即,不让气氛嗨皮起来怎么行?12月30日上午,由锣鼓引路,120年历史的济南东舍坊高跷又从东舍坊走出来,踩上了街,最打眼的当然是各种扮相高跷队伍,后面还跟着大妈们扭呀扭的秧歌。

  



  



  



  东舍坊高跷表演的技艺高超,并糅合了武术、戏曲等项目,从一开始,就在本土各支队伍中独树一帜。

  关于高跷起源,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学者们则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关于高跷的发展,汉魏六朝百红中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扮相各异,造型不一。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表演生动风趣。。北京称为“高跷会”。黄河流域则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蓝峰)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济南 东舍坊高跷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