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与时俱进理思路

2018-01-05 09:53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制定必须与时俱进。正确的思路来源于对“时”的科学把握和准确回应。什么是“时”?“时”是形势,也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握了这一条,就把握了方向,把握了大局,就有了科学指针。“时”又是一个地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吃透了实际,才能把中央精神有效地贯彻落实好,把一个地方的优势发挥好,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好。

  山东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四个意识”:所有决策部署都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把握,对中央精神的创造性贯彻。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省委召开十一届二次全会,对接新时代征程上的“三个奋斗目标”,提出“三个走在前列”;全省经济工作暨金融工作会议,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紧扣新时代,聚焦高质量,求解新发展。

  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山东又承担着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对山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一政治使命,体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十九项任务分解落实中。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在强省建设表述中强调,加快建设发展质量效益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群众富、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文化强省,与时俱进成为鲜明特点。

  2017年,山东高点站位,与时俱进理思路,立足实际,上下同心谋发展,汇聚起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审时度势,找准发展新方位、完善奋进新目标

  洞察时代风云,把握发展大势,直面自身问题,这是山东理清发展思路的基本遵循。

  2017年6月8日,省十届十六次全会,与会代表分组讨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稿。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发言振聋发聩:总书记要求山东走在前列,怎么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山东是“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山东的问题在经济结构,山东所有的问题根子在经济结构。

  找到了山东问题的根子,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抓住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山东“两个70%”的产业结构,是在过去追求发展速度中累积起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全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

  在推进这个重大工程过程中,有一条鲜明的逻辑链:为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山东推出新旧动能转换这个重要抓手;为落实这个重要抓手,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山东精准谋划十大产业;为推动十大产业尽快落地,山东通过发展环境等制度建设提供保障。

  新旧动能转换,要做好“培育新动能”这篇“立”的文章。立足本省产业优势,面向未来发展,山东选择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十大产业精心培育,成果丰硕。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成功缓解了去产能带来的增长压力。

  开放这个词汇,与改革紧紧相连,成为近40年中国发展的主题词。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调整开放战略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东是沿海开放大省,但截至目前,开放度仅为23.1%,远远落后于广东的79.3%和江苏的44.2%,也低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在开放方面,我省还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过多等结构性问题。差距表现在数字上,根子在观念、眼界、格局、环境上。

  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对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一系列部署。大会鲜明提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是全方位的、宽领域的、高层次的,要着力融入“一带一路”,着力提升引资引智水平,着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加强各类园区建设,着力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以此为起点,山东以全球眼光和开放思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济、青、烟、威、淄、滨等多个城市开通中欧、中亚班列,这些钢铁驼队去年前10个月拉动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0.8%,实际投资增长90%。

  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优良的环境支撑。省委书记刘家义多次指出,现在的招商引资,不能再靠给多少土地、税收优惠政策,那都是二十年前的土办法了,现在要从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这个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上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去年我省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初步建立起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等“四张清单、一个平台”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截至去年底,本届省政府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41项,完成削减任务的108.5%。通过减少各种收费为企业降成本。截至目前,我省正在执行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比2016年初减少30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每年为企业减轻140亿元的负担。

  去年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更是从政策、制度建设上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健康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等考核评价体系。新一届省委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好考核评价体系“指挥棒”功能。以往的考核,偏重固定资产投入、外商投资、财政收入等传统量化指标。而在新考核评价中,山东是多“晒一晒”新兴产业收入占比、研发投入占比、重点实验室数量等更多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从而引导工作目标集中到高质量发展、平衡充分发展上来。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山东把国有企业负责人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任务情况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并与薪酬挂钩。

  初心如磐,回应人民新期盼、满足民生新需求

  万物皆变,唯变不变。千变万举,不离其宗。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当代中国的变与不变: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变了,发展基础变了,发展理念变了,但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至上的发展目标没有变。山东在理清发展思路的过程中,以“通九变之利”而不忘初心为指引,不断回应人民新期盼,满足民生新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长期任务。矛盾运动总是处在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发展中,但过度失衡就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出现危机。解决“不平衡”是当前的突出任务。

  民生改善是发展质量、发展成果最真切、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有哪些需求?孩子能上更好的学,自己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抬头能看到更蓝的天,端起杯子能喝上更干净的水,社会环境更公平、更正义、更安全……群众的需求是具体的、有温度的。然而我们在民生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供给,不精、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此,省委确立了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均衡发展战略,按照共建共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山东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山东最大的发展不充分。省委、省政府直面“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谋划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出台的《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山东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三个文件,从“真脱贫、脱真贫”的方法,到干部的责任,再到资金的使用监督等,作了细致入微的谋划。

  教育既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去年11月,省委书记刘家义主持召开“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就山东教育发展问计业内人士。为解决我省教育“乡村弱”和“城市挤”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74亿元;为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难题,累计投入资金484亿元,到去年底竣工率达到99%……

  健康山东建设关乎每个人的福祉,我省在这方面展现出走在前列的工作标准和思想境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完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全省统筹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率先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率先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五个率先”叫响全国,成为山东引以为豪的“民生名片”。

  2017年5月,我省首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目标,省财政每年列支10亿元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了养老服务行业领域的“医养结合”标准。12月12日,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第二批国家试点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朝着打造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的方向迈开步伐。医养健康产业大发展,不仅为百姓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有望成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亮点。

  凝智聚力,借势实现新突破、激发社会新活力

  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新时代、新蓝图、新任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因时而变、借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2017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写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成为我省文明和谐建设的强大助推力。

  为迎接十九大,省委提出“一切围绕十九大、一切服从十九大、一切捍卫十九大”的工作总要求。经过艰苦工作,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沉疾旧疴,消除了很多不和谐因素,使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和谐山东的招牌更亮眼了。

  稳定压倒一切,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省实施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省委常委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到基层接访制度,扎实开展化解信访积案集中攻坚活动,各地很多上访积案一举解决。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全省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扎实做好军队退役士兵有关工作,有效安置25万多人。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集中开展排查安全隐患,防范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事故等四类专项行动,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山东开创性地实现了“五个不发生”的目标。

  安全生产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和谐。去年,省委、省政府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全省安全生产电视会议,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快严”集中行动,深化大检查和百日攻坚治理行动,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十九大召开前,全省共排查企业132.8万家次,排查风险点163万个,全省累计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8.9%和10.1%。

  借环保督察的东风,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借势而为的又一大手笔。去年8月,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莅临山东。省委和全省各级以高站位认识这个问题:是对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现实检验,是解决山东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生态山东建设的重大契机,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契机。

  省领导带头落实环保督察问题。2017年8月中旬,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五天内奔赴四市,到河畔实地了解污水产生原因,到养鸭场、养鹅场查看污染整改情况,到老旧楼房地下室查看积水处理情况,有效督导有关问题的解决。“硬碰硬、严又严、实打实,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刘家义书记对生态环保斩钉截铁的表态,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生态攻坚战中冲锋在前、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缩影。

  借势而为的成果是丰硕的。去年1-10月,全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12.8天,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周边省份中位列第一。去年全省在财政收入、企业收益等稳步增长同时,工业能耗总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下降。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针对重点问题、关键工作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将群众的智慧、经验上升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从而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山东画出汇民智、聚民心、谋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方能百事不废。不打招呼下基层调研,连续9天召开系列调研座谈会,选派干部到金融单位挂职……向百姓问计,向专家借脑,向外地先进作法借力。山东不断激发全社会活力,点燃全民奋斗激情,营造出活力迸发、创新涌流的发展氛围。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现实落点的关键期。与时俱进,理清思路,山东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全省上下一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在前列的步伐必将更加豪迈。

  记者 袁涛 王川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