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再把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自2016年青岛成为全国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从道路拓宽改造到地下管网提质完善,从小区美化到巷道河流改造,从山头公园改造到新园区建设……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展开,海绵城市已经悄然走到了我们身边。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约75平方公里,试点区完成建设面积约3.51平方公里,一座崭新的海绵城市雏形呼之欲出。
现状◆◆
海绵技术融入城市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16年,青岛将李沧区中西部东至青银高速,西至环湾路,北至湘潭路,南至文安路、中崂路约25.24平方公里范围确定为试点片区。 “与青银高速以东的大片新城相比,试点片区老城占比超过七成,基础条件较差,地形和分区也更加复杂,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市城乡建设委城建处副处长辛克刚表示,试点工作有意识与老旧小区整治相结合,同步实施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排污、排涝等市政工程,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如,包含21个楼座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华泰社区,原先一到下雨,排水不畅,遍地泥泞。 2017年,李沧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对小区进行了改造。下沉式绿地、透水式地坪、开口路沿石……一系列“海绵改造”让近八成的雨水可以在小区内得到滞留、净化,储蓄之后反哺小区绿化,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海绵城市试点区累计开工项目73个,其中已完工25个,完成建设面积约3.51平方公里,在建项目48个,面积约3.96平方公里。市民身边的很多项目,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青岛这座海绵城市的一部分。比如,李村河中游新建了九级调蓄池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和过滤器,构建出一个综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还原了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沧口公园建设了下凹式绿地,在水系源头修建了小型污水净化设备,让公园流淌的河水更加洁净、环境更加优美。这些项目都巧妙地把海绵技术融合到城市生态景观之中,既做好了“海绵”,也为岛城的环境“锦上添花”。
行动◆◆
青岛全域推进海绵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生活描绘了美好的景象。然而,有人曾这样说过,“海绵城市建设就像一剂中药,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一般3-5年才会看到成效。”所以,如果想要解决城市的病根,孤立的项目效果有限,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域推进。目前,胶东国际机场提出规划打造全国第一个绿色“海绵机场”,目前已完成海绵项目方案;世界动车小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和蓝色硅谷等新建区域规划设计也充分吸取海绵城市理念,着力打造海绵园区;较早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和园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的中德生态园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在分步推进园区海绵城市建设。这些区域将通过“连珠成串”的方式,将多个海绵项目联系起来,发挥出“1+1>2”的效果。辛克刚表示,今年我市将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三年试点任务;同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及规范标准,加强建设管控。 “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和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径流控制率75%要求,也就是75%的雨水得到滞留、净化和下渗。 ”
未来,市民能够在身边越来越多的“小海绵”和联片成网的“海绵区块”中,感受到海绵城市为城市带来的变化。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身边“海绵”知多少
海绵社区:中泰信·上景 “海绵社区”,指社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中泰信·上景小区是我市首个引入“海绵社区”理念打造的小区。小区道路、绿化草丛、雨水花园等处处“暗藏玄机”。比如绿地中设置了植草沟、下凹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可以最大化收集和滞留雨水。
海绵公园:楼山公园 布满鹅卵石的生态旱溪蜿蜒曲折,连通的亭台栈道古色古香,沿环路设计的蔷薇大道增绿添彩……2017年,李沧区着手对楼山公园实施海绵改造,这也是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第一个山头公园海绵改造项目。截至去年12月底,已基本完成样板段工程施工,正在进行北区、东入口及四流北路等区域的海绵措施改造施工。
海绵道路:文昌路 文昌路是我市第一条海绵城市改造道路,地下是花岗岩、地势高低起伏,雨水流速很快。此次改造将人行道改造为透水人行道,人行道绿篱改造为下沉式,并在人行道上设置横向截水沟,而两侧绿化带则结合地势及周围景观改造为植草沟、生物滞留带等海绵景观。改造后,文昌路成了一条“会喝水”的道路。
海绵校园:李沧区委党校 每当下雨时,这里的雨水经过屋顶花园的处理后,多余的会被雨落管接入绿地中;地面的雨水则经过透水路面和透水砖的处理,通过地下盲管被引入绿地。绿地中设置了丰富的海绵措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
海绵河道:李沧区大村河上游 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台地绿地、滞留绿地等措施,提高了雨水的滞留量和蓄水量;通过对地块下垫面改造及对雨水采取的滞留、净化措施,提高对面源污染的削减。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