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景毅
春节期间,从大都市到县城甚至乡镇,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再次活跃起来。繁荣的景象似乎让人们忘了,这个行业刚刚经历了最残酷的2017年。
在一路狂奔近两年后,共享单车已经离最初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远。资金链不畅、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让很多企业难以为继,而随着巨头的入场,这门被广泛寄予厚望的生意仿佛又变成了“烧钱游戏”。在此背景下,第二梯队的单车们接二连三地倒下,即便是头部玩家也是负面缠身,押金问题、乱停放问题困扰着企业和城市管理者。
在这场共享经济大潮中,也不乏青岛创业者的身影。他们怀揣梦想投身其中,撞得头破血流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步入深水区。
■起步 “农村包围城市” 2017年农历腊月廿八夜里,司加木拖着硕大的行李箱和疲惫的身体回到青岛的家。他的箱子里塞满了一款新型自行车停放设备的资料,还有一摞跟几个地方政府草拟的合作协议。司加木把5个月大的儿子高高举过头顶,充满期待地说道:“爸爸这次能不能成,就看这些了!”
司加木是青岛久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名片上还有另一个令他既骄傲又苦恼的身份,9M共享单车创始人。虽然是青岛企业创建的共享单车项目,但由于体量无法跟ofo、摩拜等巨头相比,且多单车布局在外地,所以很多青岛人对这个名字印象模糊。
司加木1983年生人,早在上世纪末就跟随亲朋下海经商。他真正走上共享单车创业道路,还要从2014年城阳区率先开展的公共自行车说起。
2014年年初,城阳区街头出现一排排嫩绿色的自行车,市民可以随时借用骑行。与后来的共享单车不同,这种自行车有固定的停车位和锁车器,使用者需要先办理类似公交卡的卡片才能刷卡骑车。
当时还在做监控设备营销的司加木通过合作伙伴进入该领域,并先后在城阳上线运营约800辆公共自行车。“这其实已经算是第一代共享单车了。”司加木说。这种公共自行车随后在西海岸新区、崂山区等拥有较多平坦路面的区域布局。尽管数量不多,但由于均设在景区、车站、大型居民区、学校、商场等区域,运营效果一直不错。
时间来到2016年,初次涉足公共自行车就尝到甜头的司加木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开始把目光瞄准了真正的共享单车领域。彼时,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日后的巨头还在校园内试水,各种五颜六色的单车更是还没有踪迹。司加木把这个想法跟周围的人分享了一下,立即遭到众人的质疑。把自行车随便放在大街上供人使用,大家都觉得不现实。
然而,共享单车的脚步没有因为多数人的质疑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到了2016年年中,ofo小黄车、摩拜单车已经走出校园,并迅速在各个大中城市铺开。
此时,司加木再提入局共享单车的计划,当初反对的人也动摇了。“那时候确实已经很火了,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一些从来没干过商业的都能做起来,我们算是有一定经验的,跟着做总能赚到钱吧?”
2016年年底,经过紧张筹备,司加木和合作伙伴筹资400万,创立了9M共享单车。由于有前期做公共自行车的经验和资源,司加木的第一批4000辆共享单车很快下线。
该往哪里布局?
司加木发现,当时几乎所有共享单车都是以北上广深或者公司所在城市为核心,在一二线大城市布局。考虑到竞争压力,司加木决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巨头们布防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切入。
经过前期调研,除了公司所在地城阳区,司加木选择了在省内的威海,以及南方某城市布局。
翻阅当时的报道可以发现,尽管只有几千辆的体量,9M共享单车进入威海等地后,还是引起了地方的广泛关注,当地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宣传报道。
2017年6月,司加木和合作伙伴又追加投放6000辆,9M共享单车总数达到1万辆。创业1年多来,司加木和合作伙伴累计投资超1000万元,其中单车制造费用约800万元,系统运营及线下维护费用超200万元。
■融资 “天使”没来,骗子来了 互联网时代,跟很多新兴业态一样,当共享单车这一共享经济的新贵还未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时,资本已经疯狂涌入。包括司加木在内,很多创业者都认为,共享单车入行门槛不高:有渠道造车,有城市放车,有人管车就可以干了。共享单车成了大批创业者试水的目标。
过去的一年多来,这种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已经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扩张的速度令人咋舌。仅在青岛这个被很多人认为不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共享单车的投放量也超过20万辆。
抢占市场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首要任务。想要抢占市场就得造大量的单车,想要造车就得需要大笔资金,融资便成了不二选择。“我们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找投资而不是自己投钱。”司加木说。按照当初的设想,他们想在天使轮融到3000万元,这样可以至少支撑3万辆单车运维。
2017年4月,司加木开始接触投资机构。“很多投资人连具体的项目都不愿听就拒绝了,北京一家投资机构负责人还比较有耐心,听完项目计划后说我们动手太晚了。”司加木还是不死心,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成都,他和团队先后接触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及投资人,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投资没找到,骗子先找上了门。
就在团队如无头苍蝇般四处找钱的时候,有“投资人”主动向他们抛来橄榄枝。司加木把对方邀请到威海实地参观,并盛情款待。一番考察后,对方也流露出愿意投资的兴趣,但却提出需要司加木先行支付一笔所谓保证金的要求。
“哪有一分钱没投就先要钱的?”司加木说,尽管没有融资经验,但自己的团队毕竟在商海打拼了十多年,这些江湖经验还是有的。经过调查,最终确认对方并非投资人,顶多算是一个混迹于创业圈的中介。
融资成了共享单车创业者们共同的痛。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说,整个市场太过于迅速地想要实现什么东西,结果就导致了最后有点像伤仲永的结局。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更是有着惨痛体验。这家被媒体称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让雷厚义在创业失败后却意外走红。创业初期,深知资金重要性的雷厚义创新性的推出“合伙人”模式,寄希望于集合大量中小投资者的力量来共同创业。2017年3月,他在重庆一酒店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虽然到场的人不少,但最终无一人投资。
相比而言,那些头部企业则成了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在过去的一年中,共享单车领域共发生了12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ofo和摩拜就一共完成了7轮融资,两家融资金额相加超过170亿元,占共享单车融资总额的85%以上。他们的背后,站着腾讯、阿里、滴滴、高通这样的行业巨头,以及淡马锡、高瓴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等大型投资机构。
“根本没法玩!”这是司加木在融资失败后最切身的感受。
“共享单车的利润来源主要是租赁费、APP开机广告等,按照之前我们做有桩车时的经验,只要单车每天使用超过5次就有盈利的可能,但市场的情况是体量小的企业拿融资越来越难,而能拿到融资的大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各种优惠活动不断推出,甚至直接喊出免费骑,我们再怎么跟人家竞争?”司加木说。
■押金 “没人受得了的诱惑” 这个行业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一旦没了资本护体,就意味着离出局不远了。但共享单车倒闭潮开始之早,倒闭势头之猛,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陈宇莹去年10月辞去小鸣单车CEO的职务,理由是“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大问题之中,凭我一己之力很难挽回”。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已投入单车2300万辆,其中有30余家已倒闭或者停止运营,另外还有20余家濒临倒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向在接受半岛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开始,共享单车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整个行业面临大洗牌。目前,只有头部企业还有烧钱的能力,而其他的二三梯队玩家面临抱团取暖或被资本无情抛下的处境。
共享单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消费者对押金安全的担忧,退款难问题屡遭诟病。青岛的共享单车用户对酷骑单车押金难退问题都不陌生。对此,2017年3月、9月和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曾三次约谈酷骑公司,去年12月,中消协就酷骑公司涉嫌刑事犯罪问题向公安机关举报。
在青岛,有大批消费者加入青岛酷骑维权QQ群中,大家请律师起草了提起公益诉讼的申请书,希望得到中消协和省消协的支持。目前,记者了解到,仍有不少酷骑单车用户的押金未退还。
司加木的9M共享单车同样遭遇了押金危机。司加木记得,9M共享单车在上线后的几个月里,数据表现一直非常好,尤其是在威海,平均1辆车有50~60个注册用户,每辆车每天使用次数甚至一度达到20次。然而从去年7月开始,后台数据就出现了用户流失的迹象,并不断有用户开始退押金。
对于退押金问题,司加木说团队上下态度都是一致的:随时申请随时退款。“当时最多的时候一天退了14万。”
随着共享单车退押金难的新闻不断曝出,越来越多的用户做出退押金选择,9M共享单车也不例外。结果由于集中退款人数众多,导致9M共享单车后台数据出现卡顿延迟,原本可以“秒退”的押金出现无法完成退款的情况。这样一来更加激起了用户的恐慌和愤怒,不少用户向微信和支付宝投诉,最终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腾讯和阿里将9M共享单车的资金出口终止,退款通道直接被切断了。
为此,9M共享单车将退款时限延长至申请退款后2~7天。这反而引发了更多用户更大的不满,9M共享单车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知名互联网行业观察人磐石之心在共享单车刚刚登陆青岛时就曾对半岛记者说,除了不断融资,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不可能不对押金这块肥肉动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押金和企业自有资金不同,企业无权挪用,也无权享受资金沉淀,不能用于企业投资等经营活动。
司加木坦言,跟多数共享单车企业一样,9M单车确实动用过押金做投资,但跟很多企业拿押金去造更多的车不同,他们的资金链一直是健康的。
尽管出现了种种波折,但目前9M共享单车已经处理完了几乎所有的退款申请。但因上述投诉等原因,他们还有二十多万元资金被微信扣留。“我们多次找他们沟通,建议他们不通过我们的账户直接把钱转给申请退款的用户,但是沟通了多次也没结果。”
关于押金安全问题,中消协要求广大共享单车企业,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主动采取技术性保护措施,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对于企业向消费者收取的押金和预付资金,要采用安全透明的资金监管方式,确保消费者押金和预付资金的安全。
而如今,随着哈罗单车把征信体系引入到共享单车领域,无押金的模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共享单车的选择。
■挣扎 大批单车被丢弃 比用户的大量流失更让司加木伤心的是行业的不良竞争。
单车损毁是每家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普通的损毁率并不会影响正常运营。
刚入行不久的青岛ofo运维人员任传超告诉半岛记者,他主要负责市南市北区域的千辆左右小黄车的维护工作,包括车辆摆放、报损、私扣车辆处理等等。小任说,尽管每天都能发现损坏的车辆,但从同事的交谈中得知,青岛的情况相比其他城市要好得多,而且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这种用户人为损毁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
不过在司加木看来,如果这种破坏来自竞争对手,其对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打击则是致命的。
据其介绍,去年在其它城市,至少50辆9M共享单车不知被谁拉到了荒郊野岭。人为破坏GPS定位系统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的运维人员经常遇到发现定位信号却找不到车的情况,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普通用户人为破坏的范畴。”
除此之外,司加木说公司也曾遇到舆论上莫名的打压。
据其介绍,去年夏天,9M单车布局的南方城市暴雨,城区出现洪涝,共享单车需求量大增。不少用户反映,很难找到9M共享单车。对此,公司运维人员回应,受洪涝影响,新增单车无法及时运抵,影响了用户体验。
然而,司加木却在随后发现,当地多个自媒体发文,找不到单车的原因变成了9M单车被洪水冲走了。
还有一次,当地城管部门对占道单车进行了清理,被清理的百余辆单车中,绝大多数为某知名企业单车,9M单车只有两三辆,但次日的报道中,该知名企业只字未提,9M单车却上了新闻标题,《城管集中清理9M等占道共享单车》。“我们反客为主了,真正的主角却变成了‘等’。”司加木苦笑道。“跟对手相比,我们实在太单纯太幼稚了。”
到现在,9M共享单车还在继续运营,青岛城阳区、威海等地街头偶尔还能见到骑行9M的身影。“只要还有一个用户使用,我们就会一直服务下去,但是目前看不会继续追加投资了,现在共享单车已经是那几家巨头的天下了。”
回顾这次共享创业之旅,除了吐槽时运不济和对手的倾轧,司加木更深刻反省了自身的不足。
“缺少点勇气,错失入局时机。”司加木说,如果在2016年初就开始入局并第一时间全力联系投资,很可能就会迎来另一番景象。
团队建设也成为这次创业最显著的短板。“小打小闹的时候我们这些人还能应付,但是真要上规模跟对手真刀真枪的竞争了,人才匮乏就显现出来了。”司加木说。从技术到运营,从融资到外联,现有团队都是捉襟见肘。“现培养来不及,请外援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这个确实太制约发展了。”
■把脉 规范行业秩序 才是最终出路 共享单车的生存压力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五颜六色的单车在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车辆乱停放问题也让城市管理者头疼不已。各种约束性规范甚至是禁令随之在各个城市铺展开来。去年青岛市“两会”期间,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徐从德就曾专门就规范市区共享单车管理问题向大会提交提案。
据悉,为了规范市场,去年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青岛市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指导意见》,从政府、企业、承租人3个方面提出了措施和要求。通过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对企业经营各环节,从市场进入到退出,从车辆投放到停放,从用户押金安全到信息安全,力争形成部门监管合力,规范行业有序发展,为青岛共享单车发展标定了方向。
正是意识到共享单车势必要走上规范化道路,不死心的司加木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这次转型的方向正是在城市管理和消费者便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春节前,司加木的团队一直奔波于天津和福州,到腊月廿八,他们的无桩定点停车项目已经基本攻克了所有技术屏障并完成了批量生产。
所谓无桩定点停车就是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共享单车只有停在特定的区域并摆放整齐后,才能激活埋藏于地面下的电磁感应设备,进而完成锁车结算。该方式既解决了困扰城市管理者的无序停车难题,又避免了增加地上设施影响市容市貌。“这种模式必须要跟政府深度合作,由政府划定停放区域。”目前,司加木的团队已经跟多个三四线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春节后即有3万辆新型共享单车在这些城市上线。
这次能行吗?司加木心里仍然没有底。他说,如果没有这次创业,公司会活得很滋润。但他的心里总有这么一团火,要干点不一样的事。团队成员曾提出要求,即便9M共享单车最后真的发展不下去了,一定要给他们每个人都留一辆单车。他们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个念想,等孩子们长大了,可以骄傲地告诉他们,他们的父辈也曾经在中国当年最火的共享经济大潮中折腾过。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