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
文/图 半岛特派记者 李晓哲 徐杰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将前二者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以后不用踢皮球了,大金融体系呼之欲出。对此,半岛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听他谈机构改革后金融市场何去何从。
从顶层防范所有风险 问: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关于金融领域的机构改革,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这次修宪也好,机构改革也好,包括监察体制机制建设也好,都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顶层对所有风险进行防范,包括为金融领域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在机构改革中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大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它能从顶层上把基本制度的设计交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在中间的主业清晰了,提升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干了自己应该干的事儿,把过去的概念不清、职能交叉、职能空白三个基本问题都予以解决。
而如果因为顶层设计、中间环节出现的问题没有解决,消费者预期从众心理,随大流,会带来很多风险。过去我们在经济学上不讲预期,其实预期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你走了我也跟你走,有一个就有十个,有十个就有一百个,这种资金东撞西撞的行为,会给经济带来断崖式的危机、海啸式的危机。
我们讲政治经济学,讲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次金融领域体制改革,把主业提升起来,消费者预期改善了,还有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虚向实。
包括监察法草案中明确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管全覆盖,过去那种寻租、私下信息披露等等行为都会解决。
金融消费者面对的最大困惑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你走我也走,这就是因为中国在前一段发展不成熟的时候出现那么多空白。现在这一系列改革给出的最大定心丸就是解决脱实向虚,金融要向实体经济发展,机构改革和规制都界定了,以后市场就不会跟着一个人走了,也不会跟着所谓的“庄家”走,而是会跟着法规走,跟着制度走,看发布的信息。
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强化 问: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给市场带来短期的阵痛?
答:因为金融是统一的、宏观的。因为金融牵涉到货币和现金流,决定了它必须是统一的。金融领域的调整和其他领域不一样,它本身的框架决定了就算有些地方的机构出现错误或整合调整,带来了人员和具体事务的变化,但大的框架还是在统一的盘子里面,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越这样(改革)越稳定,因为它是统一市场。
问:金融监管体制架构的调整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整个金融系统大金融和现代金融的概念会逐步形成,但它也体现出中国特色,这是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结果。
它还理顺了所有金融活动里边的利益关系,包括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之间的关系。过去不管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都在吵、扯皮,而越是这样整合,基本功能越明细,监督管理职能越得到强化,银行方面金融调控手段也就越完善有效,包括货币发行调控就越清晰。它把基本制度的制订权收回去了,干的都是关注全局的事儿,与资本市场保持着距离。
而最大的利好是对金融消费者,包括在资本市场投资,包括在金融和保险业,包括货币汇率等领域投资。老百姓最痛恨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讲也讲不清。为什么讲不清?你本身的职能就是乱的。现在老百姓清晰了,再出了事儿就找你。
问:这样一来政府机构的决策体现得更加重要了。
答:对。加强党的金融工作和全面领导,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领导体制,这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体现。
向规范现代金融迈进 问:那如何平衡集中统一的领导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答:市场经济中有两个方面的基础内容决定主体架构。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有迹可循,有法可依。而现在宪法修订等,全部是向着规范现代金融所要求的方向迈进,其特色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跟西方最大的区别。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前提是信息对称。信息对称靠什么?还要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信息集中统一发布、大数据资源的利用,这也是中国特色。我们不会出现灰色信息、黑色信息。有这么好的领导,有这么好的流程,有这么好的发布和大数据,才是真正市场的要义。
问:未来我们还要做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修宪、立法的根本规律,也是机构改革的根本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强大,实践的经验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更完美地释放。我们现在已经很成功了,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时俱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有了巨大的经验空间,将来我们再提炼、上升,会越来越真,越来越逼近老百姓最本质的需求。
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去总结提炼,丰富这座宝库。
■解读 金融业对外开放 正进入全新阶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业界认为,这些大力度举措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进入全新阶段,必将助推我国金融业做大做强。
实际上,2017年以来,我国不断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信号。去年11月,作为中美元首会晤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中方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
在此后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详细介绍了中国将在金融业开放上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等。针对这些安排,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应该说市场准入方面的对外开放准备了很多年,我们进入新的阶段后,确实在这方面可以胆子大一些,开放的程度更高一些。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等意味着中国在货币可兑换方面逐渐迈出坚实稳定的步伐。预计这种开放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大。
回顾过去多年,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我国在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外资诉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与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说,应在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主动、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金融业开放既可以带来效率的改善,也可能加大资本的流动,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要求金融业的开放与金融监管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要完善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预防并化解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事实上,我国已经在为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做好制度上的安排。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央行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将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家认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必将为扩大开放后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有力保障,确保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中稳步前行,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 据新华社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2018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