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宴一粒种子 都成青岛乡村振兴"发动机"

2018-03-30 08:5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王家台后村,渔家宴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崔璞 韩小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乡村的产业振兴了,人才、资金等要素才会向乡村聚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望才能实现。在青岛各地,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提质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崂山区两代茶农的接力赛、即墨区移风店镇大沽河畔的种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山前村搞起光伏产业、王家台后村乡村渔家宴旅游产业链的升级……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探访青岛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渔家宴“四季长春”


  作为一名农村人,夏云没想到,在城区打拼多年后,竟然让乡村“吸引”。4年前,她转手城区酒店,在老家西海岸新区王家台后村开起了渔家宴酒楼。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连吃带住,收入跨步

  3月14日中午,夏云接待了5桌客人,其中2桌是熟客。作为招牌的活海鲜和现做现卖的手工面饼,受到了所有客人的好评。“海鲜是活的,绝对好吃。”夏云说,他们会直接联系出海渔民,买最新鲜的海鲜。花费也不高,人均30元就能吃上海鲜,50元就能吃的很好。店里的大厨是她丈夫,莒县人,有着20多年的掌勺经验。

  在王家台后村登台路,路边有着一排餐饮店铺,夏云的店就是其一。“我家店是渔家宴性质,以吃为主。”夏云说,连吃带住,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七八十人。

  夏云很清楚,渔家宴有着淡旺季之分。不过,王家台后村的快速发展“进步”,给她和村民带来极强的自信。2017年,在登台路营业的温泉,将大量客人吸引过来。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到夏云店里就餐住宿的客人中,很多是奔着温泉来的。

  夏云的店铺和村里其他的店铺,有着一模一样的门头,连屋内的格局也是统一设计。4年前,当时夏云和丈夫在西海岸新区经营饭店,恰逢这处房屋主人打算出手。她和丈夫在一番研究后,决定将饭店“搬回”老家。随后,在村里的统一规划之下,房屋被重新翻建,盖起了3层小楼房。硬件水平得到了统一。

  后招不断,淡季不淡

  各种各样的培训让夏云一家受益匪浅。他们除接受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的培训外,还有经营店铺方面的培训。“比如,教我们怎么叠被褥更好看。还有各种面点的培训,做西点、花卷。”夏云说。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进步。以前,电压不稳,在更换了电路设备后,电力问题得以解决。

  最给力的要数村子知名度的提高,其带动作用巨大。2017年底,王家台后村荣登山东十大美丽乡村榜单。实打实的荣誉,是村子各方面提高赢来的。

  源源不断的“后招”也是村子发展进步的保障。就像温泉项目有效解决淡旺季“问题”,夏云听说,也有专业公司有意向进驻村子,租赁店铺进行统一经营。在她看来,届时她的店会面临竞争,但这是一件好事。“我对自家店有信心,但人家肯定有独到的办法,我也想向他们学习。”

  “在城区和村里,我们经营规模一样的店铺,两个收入差不多。”而村里经营明显要轻松。虽然如此,夏云也没有满足。她曾到南方去考察,发现自家店铺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家店的卫生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扇门可以做厕所和淋浴间的门,巧妙利用空间,非常实用。”同时,她一直觉得目前400平方米的经营场所太小,理想的是有两三套这样的房子,“把房间规划得更大一些,更上档次。”她说,目前最大的房间能够招待12人,显然太小。将来,有条件就会开辟出像样的大房间,接待小型聚会;也想要宴会厅,可以供给单位庆典使用。

  规模经营,品牌走红

  王家台后村发展进步还在路上。同时,还会有更多的“王家台后村”出现,形成产业振兴。

  西海岸新区琅琊台管区副主任隋秀坤说,原来的小渔村王家台后村要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路子是规模化经营。目前,村里共有96个渔家宴,其状态是各干各的。正如夏云听说的那样,“有一个客户,打算以租赁的方式,把民宿店盘过来。一下经营5家、8家、10家,分类推进,走中高端路线。”他说,目前经营业户在很多方面都是统一起来的,有统一标准、同样的配套设施。将来,发展方向将是品牌化。

  在王家台后村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很快将有更多的“王家台后村”出现。紧挨着王家台后村,有个村子叫做陈家台后村,其传统产业是小干鱼加工。近年来,随着渔业保护等多种原因,这一产业出现了萎缩。目前,该村有村民搞起了渔家宴。在现有条件下,隋秀坤说,将围绕管区定位,引进经济、社会效益好、符合特点的大项目。隋秀坤说,争取在2018年将管区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区,在发展王家台后村时,带动陈家台后村,具体做法是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引进“大户”,错位发展将陈家台后村打造成中高端民宿村。

  为实现全域旅游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村民将搬进楼房。目前,管区7个村子中有2个进行了村改,今明两年将再进行2个村子的村改,为东港头和东桥子。“这样能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施配套。”隋秀坤说,还要为村民做订单式培训,依托大项目、村改,让搬进楼房的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最终,产业培育要让农民受益,在家门口共享发展成果。”

  

1991年王哥庄街道庙石社区村民高正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田里的小麦挖掉,种上茶。一时间,他被评价为“穷疯了”、“不务正业”。此后,高正荣用了3年多的时间,遍访全国各地产茶区,学习茶园的管理和炒茶技术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经过数十年发展,崂山茶已经名声在外。



  

  两代茶农“接力赛”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崂山区家家户户以种粮为生。由于地处海岸线丘陵地带,地形很不平坦,加上耕地面积有限,当地的农民每年的收成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农闲时都要靠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

  当时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王哥庄街道庙石社区村民高正荣一直想找个出路。1991年的一个下午,他得到两包茶叶种子。在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田里的小麦挖掉种茶。一时间,他被评价为“穷疯了”、“不务正业”。此后,高正荣用了3年多的时间,遍访全国各地产茶区,学习茶园的管理和炒茶技术,回来后再运用到崂山茶上,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崂山茶独有的茶园管理和制茶的工艺体系,并创立“崂石茗茶”品牌。

  后来,崂山种茶的农民越来越多,只要有机会,高正荣就手把手传授经验。经过数十年发展,崂山茶已经名声在外。在后续发展上,崂山茶需要更多的新鲜力量。高正荣的儿子高存芳承担起了责任。他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进入全国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在发展顺顺当当之时,2009年秋天辞职回家,成为了茶场第二代“掌门人”。

  他最先做的事是市场调研。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再到各个茶店、茶馆。高存芳发现,当时的崂山茶存在假货横行、农残超标、价格混乱、缺失行业标准等诸多的问题。

  为了改变现状,高存芳一边想尽办法筹措资金,一边求教专业人士。在9年时间里,他从茶园管理开始,对自家的崂山茶进行了科学规范化改进:牵头成立合作社,吸收当地优质茶园入股,统一引进农大先进的滴灌技术,配合有机肥料和传统豆饼做肥,彻底杜绝化学肥料。淘汰掉以往不规范炒茶设备,引进标准化生产线,并将传统手工工艺加以规范和梳理,研制出最符合崂山茶性特点的“凝针”茶,并进行了技术专利和商标的申请;将产品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制定出企业标准和产品等级,从而使生产端和销售端都做到了“有准可依”。

  “崂山茶既有着数十年传统,又是个年轻的行业,要向现代茶叶转型升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高存芳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乡村振兴 发动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