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唠唠村里事 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如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一方面,需要各地积极落实扶持政策,为各类“新农人”创造有利条件,打造一支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返乡人才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当回村创业的人才面临资金、土地等难题,难以为继时,乡村该如何留住人才?
安徽六安孤堰村
送资金、送技术,留下创业者 陈雨龙原是六安金安区粮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辞职回到农村老家,打算投资现代农业。原以为之前每天都在和粮食打交道,熟悉政策,不想还是碰了壁。
先是土地流转,村里当时没几个大户,村民对流转充满怀疑、顾虑,陈雨龙得挨家挨户沟通算细账。接着就是资金难题,水电、农药、大棚、人工等投入,“几万几万投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陈雨龙回忆说,而种下的上千亩经果林、蔬菜,要过四五年才能看到收益。
没几年下来,积蓄就被掏空了,陈雨龙只能想办法借贷,亲戚朋友找了一大串,最多的时候,借款近100万元,利息高达2分。原本一腔热情回村创业,不想被浇了一头冷水,陈雨龙想撤了。
就在陈雨龙犹豫不决时,2013年,各种扶持大户经营的政策陆续出台,缓解了他的资金和土地难题。
新政策下,陈雨龙不仅每亩地可以拿到50元的流转奖励,还能享受优质粮绿色生产、农业全程机械化等补贴;政府扶持合作社、大户发展,地里的塘坝沟渠都派人帮着陈雨龙平整修缮。
与此同时,安徽在全省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两权抵押”贷款、农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也开始在区里落地,在县农委协调、担保下,陈雨龙一次性就贷到了130万元,利息低至4厘。区里还派了专家来指导,“听了专家的技术分析,我们新上了粮食烘干机,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多种西瓜、蔬菜,传统作物改种提前上市、卖得上价的优质稻。”陈雨龙说。
资金有了,帮扶实了,不出两年,陈雨龙的经营颇见起色。就在这时,安徽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陈雨龙和其他几个大户一合计,共同发起成立了六安市金安区孤堰兴农专业合作社。
在陈雨龙看来,这么做一举两得:年底分红,自己不用再预付地租,缓解了资金链紧张;以往是一人经营,现在是集体智慧,每个股东都想法子把蛋糕做大,尽可能节支增收。
如今,陈雨龙可没有了“撤退”的想法,只盘算着下一步的发展,“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咱们也越干越有劲!”
在培养新型农业主体过程中,村民意识跟不上,“新农人”该怎么办?
山东淄博聂家峪村
给空间、给舞台,开拓新思路 “总书记说,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让我们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信心倍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90后新农人”王浩激动地说。
大学毕业后,王浩曾在父亲的企业中短暂工作,但是互联网的崛起和乡村广阔的市场,让他看到了更多机遇,随即王浩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公司,一得空儿就往村里跑。
他一方面借助农村电商渠道,销售当地猕猴桃、板栗、小米、苹果等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农人”。2017年的猕猴桃销售季,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猕猴桃20万余斤,公司全年电商销售总额达400余万元。
“根据聂家峪村的情况,我们在网上建设了一个与之相同的虚拟村落‘奇遇村’,游客成为奇遇村村民后,能享受到免费体验新项目、定期参与活动等村民待遇。”王浩说,层出不穷的新创意,让乡村旅游变了样。在与聂家峪村等8个村庄的合作过程中,豆腐体验、寻宝活动、真人CS、音乐篝火晚会、端午文化艺术节、对接学生夏令营写生等50多场活动陆续推出,吸引游客2万余人,经济效益达40余万元。
“前两年,村里的农家乐发展不顺利,主要还是村民的意识跟不上,经营有困难。后来村里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王浩和他的搭档们来帮忙,没想到他们真折腾出了名堂。”聂家峪村村主任黄元才说,此前,村里140多户搞乡村旅游已有3年,但一直不温不火,经这帮年轻人一番设计规划,竟焕发了新活力。
对此,76岁的村民阚金生深有感触,“俺这里有山有水,咋才能变出金山银山?王浩说,只要保护好、利用好,俺们就能吃上‘生态饭’。”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升级了,游客来玩的花样变多了,村里杂粮、板栗、樱桃等产品,还能通过电商销售,这不就是“金山银山”嘛!
现在,王浩团队成员由2人增至12人,其中4人还是归国留学生。“这两年返乡创业的经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奇遇’,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带来新活力,这是我回来创业最大的动力。”王浩说。
一个返乡创业者能力有限,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汇聚起一支返乡创业大军?
湖北通山山口村
惜人才、聚人才,壮大青年军 “别小看这棵树,长成后冠盖直径能有10米多,一年可产6000斤西红柿!”在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山口村勇利生态园,前来参观的村民听着技术员的介绍,啧啧称奇。
更让大伙儿惊奇的是这座高十几米的大棚,纵横交错的管道、均匀分布的排气扇,以及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和进光量的设备,处处显示着现代化农业的与众不同。
这个生态园,承载着“80后”夫妻夏万平和程清华的农业梦。2015年,在武汉打拼了十几年的夏万平终于下定回乡创业的决心,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搞起了现代农业试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好日子已经来了!”深居幕阜山区的大路乡,鼓捣“高端农业”的夏万平夫妇是返乡创业者们的“带头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青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纷纷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
“村里11个养殖基地,做得最好的4个都是返乡青年创办的,这些小后生,真是了不得!”大路乡东坑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华说起村里的“青年军”来,满脸笑容。
“以前村村都是留守的老弱病残,土地抛荒也没人管,死气沉沉的,现在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产业做起来了,人气也旺了,感觉村子又活过来了。”吴永华说。
大路乡的20个行政村里,每个村都有回乡创业的青年,他们不仅将现代农业技术引进油茶、香菇、小龙虾、肉猪等传统产业,还发展了豪猪、孔雀、鸸鹋等特色养殖以及特色蔬果、苗木种植等产业,3年来投资金额超过8000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态势,为乡村注入了活力。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壮大乡村振兴‘青年军’,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帮他们申请补贴、获取技术支持、引导产业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近3年来,先后有300多名“80后”“90后”返乡当职业农民,他们不仅带回来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回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山区的发展带出了一支人才队伍。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30日 06 版)
[编辑: 张珍珍]